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采煤面的过程中,工作面的连接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完成开采.通过将全机械化工作台面与相邻工作台面进行全连接,可以定位工作台面,科学选择贯通测量技术,同时综合分析测量误差,X获得轴向切入点的预测误差来确定技术.此次贯通测量路线的同时,将对贯通测量技术的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据此结果,贯通闭合差在规定范围内,贯通效果较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力循环方法将人工驯化培养后的微生物固定于活性炭上,以达到生物强化的目的.结果表明,经生物强化后的生物活性炭对TOC及AOC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普通活性炭,其中TOC的平均去除率提高9%,对AOC的去除率可提高10%~30%.采用超声波振荡技术对活性炭上附着菌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水力循环法固定于活性炭上的附着菌,牢固程度与稳定运行期间活性炭上自然生长的附着菌相差不大,对氨氮去除的持久性明显高于自然生长的附着菌.  相似文献   
13.
臭氧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作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臭氧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所起的作用,在中试系统上考察了生物活性炭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原水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CODMn、UV254、BDOC和AOC的去除率比生物活性炭工艺分别高出21%、37.28%、10%和26.4%.在生物活性炭前设置臭氧工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而且可以在较低投氯量的条件下使细菌的致死率达到近100%.因此,为更好地发挥生物活性炭在水处理中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应在生物活性炭前增设臭氧工艺.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拟合精度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建立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指标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在给定工艺参数的条件下以较高的精度预测出水COD_(Mn).同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而能够进行各指标之间线性影响的数量结构分析.利用该人工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模型,能够准确把握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指标COD_(Mn)的变化规律,指导生产中各项工艺参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长渡槽具有输水线路长、沿程过水建筑物类型和数量多的特点。为研究其内水流运动要素的空间变化,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存在难以由设计给出的一维糙率系数出发确定二维糙率系数等模型参数的困难,采用三维数学模型计算则过于复杂,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又不太经济。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沙河渡槽为例,采用复合模型技术,即以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为主,综合利用一维、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与物理模型试验来确定平面二维数学模型中的模型参数,既经济又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难题。  相似文献   
16.
段蕾 《中国化工贸易》2013,(12):431-432
本研究访谈并测试了70名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及负性情绪体验和处理负性情绪所采用的调节策略。结果表明,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被试的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策略与主动情绪调节策略、被动情绪调节策略负相关显著。焦虑在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问起部分中介作用。被试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平均抑郁水平为轻度抑郁。  相似文献   
17.
魔芋葡萄甘露聚糖经酶解产生的魔芋低聚糖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及研究应用价值,现对其制备工艺、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8.
段蕾 《中国油脂》2021,46(10):47-50
以油莎豆油为研究对象,以大豆油为对照,选择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高温煎炸条件下油莎豆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高温煎炸后油莎豆油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比较煎炸次数与过氧化值的关系,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略优于大豆油;两种油脂的p-茴香胺值均随煎炸次数增加而增大,大豆油的p-茴香胺值高于油莎豆油,大豆油与油莎豆油的p-茴香胺值与煎炸次数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8和0.988 2;随煎炸次数增加,大豆油中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含量均高于油莎豆油,因此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高于大豆油。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高温煎炸破坏了两种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酸枣仁油,并以酸枣仁油为芯材,β-环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喷雾干燥法制备酸枣仁油微胶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对酸枣仁油和微胶囊成分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提取的酸枣仁油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758%,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6.375%,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67.54%。SEM显示,微胶囊颗粒形态完整;DSC分析表明,酸枣仁油微胶囊在常温下表现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满足食品的加工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