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1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过分析机载预警雷达系统自由度数目与杂波自由度数目的关系,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可以只在主子空间进行.对于杂波抑制,提出了主分量分析实现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方法.该方法能以简单的运算求出最合理的系统自由度去抑制杂波,达到了简化系统设备的目的.文中并就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较详细探讨,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2.
雷达通信一体化是指利用一个发射平台发射同一频段的调制信号,同时实现雷达与通信功能.从通信角度看,雷达与通信信号融合可以缓解频谱资源紧缺的压力,因为有限的频谱资源已经成为5G、6G通信技术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从雷达角度看,雷达与通信信号波形融合可以减小雷达电子设备体积,降低电磁干扰,提高电路集成度,这正是下一代雷达...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分析机载预警雷达系统自由度数与杂波自由数目的关系,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可以只在主子空间进行。对于杂波抑制,提出了主分量分析实现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方法。该方法能以简单的运算求出最合理的系统自由度去抑制杂波,达到了简化系统设备的目的。文中并就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较详细探讨,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4.
双麦克风噪声抵消应用中,由于交叉串的存在,传统自适应算法降噪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双麦克风算法降噪性能,使用两级自适应滤波系统消除交叉串扰问题。为提高自适应滤波器收敛性能,采用主从结构LMS算法自适应调节步长因子。同时为了适合窄带处理算法,将输入信号进行子带分析预处理,对每个子带独立进行抗交叉串绕自适应处理,将各子带增强信号合并得到增强语音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消噪量大,语音损伤小,语音增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5.
106.
混合稳健波束和相干加权的超宽带穿墙雷达目标成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超宽带穿墙雷达目标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提出混合双约束稳健Capon波束形成(DRCB)和相干因子(CF)的自适应成像方法.该方法根据穿墙电磁传播特性首先补偿墙体损耗和传播时延达到天线阵列数据配准的目的,然后利用DRCB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干扰抑制能力,利用改进的CF加权自适应抑制旁瓣提高成像对比度.实验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成像方法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公路长期经受日晒、风雨等因素的侵蚀,使公路产生裂痕从而在下方形成积水,导致公路地基变形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利用探地雷达结合时间反转算法对地下充水异质体进行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时间反转算法基本理论,通过多层介质下电磁波多次反射与透射修正格林函数,对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而提高目标分辨率;最后,利用后向投影(BP)成像算法实现对地下充水异质体的检测。实测数据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8.
基于探地雷达首达时约束的层状构造波形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有的方法对层状构造探地雷达数据进行波形反演时,存在两个难题:问题求解过程时间复杂度高和误差分析函数收敛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首达时约束的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以各层介质分界面处对应的回波信号的首达时为先验信息,以降低算法求解过程的复杂度,并保证误差分析函数的收敛性。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层状构造反演问题,改进后的波形反演方法能有效重建出各层介质的厚度和介电常数信息;同时,该方法还具有时间复杂度低和反演结果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110.
在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优势,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