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学科分类
工业技术 | 3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高强钢板热冲压技术是解决其冷冲压缺陷的新型加工技术.建立了U形件的热冲压有限元模型,采用热力耦合分析方法得到了热冲压过程中板料的温度、厚度及应力的分布规律,并研究板料和模具的初始温度对热冲压后制件的温度及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U形件压边区域、圆角处温度下降较慢,中心区域和两侧壁温度下降很快;两侧壁和圆角处减薄较大;凸模圆角处应力最大,压边区域和底部中心区域应力值最小;模具初始温度不变,板料初始温度增加,冲压结束时制件的最低温度、应变最大值随之增加,厚度最小值、应力最大值随之减小;板料初始温度不变,模具初始温度增加,冲压结束时制件的最低温度、应变最大值随之增加,厚度最小值、应力最大值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12.
汽车覆盖件模具冲压过程中凸凹模工作型面的动态配合精度是影响冲压件制造精度以及模具整体制造周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UG和LS-DYNA软件,进行了某模具在最大冲压力条件下的弹性变形有限元仿真,发现凸模和压边圈型面中间区域Z向位移较大,靠近型面的边缘Z向位移逐渐减小;凹模Z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模具外侧,而凹模型面内凹部分位移量较小。通过分析接触压强分布规律发现,凸模和凹模型面中心区域的接触压强较四周区域压强小,压边圈型面部分接触压强较为均匀。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模具动态配合精度、缩短模具调试制造周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3.
114.
正我们非常重视直接消费的人群,哪怕他现在很年轻,也许有些东西还消费不起,我们也会很细心地培养这类客户。因为有心喜欢是最重要的,与我们合作的很多品牌,像Moroso也可以找有实力的投资者,但它要找的合作伙伴是对它有认识、有理解、真正喜欢的。我们对客户也是一样的期盼。——于强毛桦泡泡艺廊,开业于2011年5月,目前代理有40多家品牌,展示的作品皆为富有创意的家具、灯具、饰品等,同时还囊括了泡泡艺廊创办者于强与毛桦二位的艺术收藏。采访当日,甫踏入展厅,即被大朵的灯光艺术装置POP BLOOM I所吸引, 相似文献
115.
结合施工经验,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对其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具体的质量要求,通过该施工工艺的应用实例进行了效益分析,以促进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6.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某工程实例中150m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进行了内力、位移计算及非线性屈曲分析。同时,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屈曲形式及计算烟囱整体稳定下的临界荷载,得出了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无需计算整体稳定的结论,加强了对烟囱设计规范的理解,为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为了得到SiO2纳米粒子含量对SiO2/NaNO3-KNO3/EG复合蓄热材料比热容和热导率的影响,通过机械分散法,采用NaNO3-KNO3和不同质量分数(0.1%,0.5%,1%,2%,3%)的SiO2纳米粒子所形成的熔盐纳米材料作为蓄热材料,膨胀石墨(EG)作为基体材料,制备出纳米SiO2/NaNO3-KNO3/EG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进行了测量,同时用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O2纳米粒子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平均比热容和热导率分别为3.92 J/(g·K)和8.47 W/(m·K),与其他纳米SiO2添加比例相比,其比热容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1.37~2.17倍和1.7~3.2倍。这是由于复合材料表面会形成高密度的网状结构,这种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能的特殊纳米结构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和热导率。 相似文献
118.
本文对宫家闸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并结合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体会,阐述了该系统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对日后水闸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