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多层膜,研究了双层膜NiO/NiFe的矫顽力Hc和交换耦合场Hex与反铁磁层NiO、铁磁层NiFe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NiO厚度为70nm时,Hex最大;Hc随NiO厚度增大而增大。当NiFe厚度增加时,Hex近似线性减小;而矫顽力则随NiFe厚度增大开始有缓慢增加,然后才减小。对于NiO(70nm)/NiFe(t1nm)/Cu(2.2nm)/NiFe(t2nm)自旋阀多层膜材料,研究了NiFe膜厚度对磁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被钉扎层NiFe的厚度为3nm时,自由层NiFe的厚度为5nm时,MR值分别最大,约为1.6%。  相似文献   
12.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系统处理废水,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为中性条件NO-3-N、PO3-4-P、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7%、94%、89%;叶绿素a含量和OD值结果表明,中性条件更有利于系统中小球藻生长。偏酸性和偏碱性条件下,对菌-藻系统处理污染物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菌-藻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云南某难选氧硫混合铜矿石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某铜矿石含铜1.02%,矿石中铜矿物种类复杂,结合率高,钙镁含量高,属典型的难选氧硫混合铜矿石。针对该矿石性质,对该铜矿石进行了详细的选冶试验研究:先将该铜矿强化浮选-反浮选脱钙镁,再将中矿进行加温强化浸出试验。最终确定了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经过一段磨矿,三次粗选,三次精选的闭路流程回收精矿,全中矿混合浸出,液固比3:1,矿浆温度70℃,搅拌速度300rpm,反应时间2h。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采用混合浮选—强化捕收—反浮选脱钙镁—中矿加温浸出的选冶联合工艺可获得铜精矿品位10%左右,铜综合回收率大于70%,电解铜吨铜耗酸小于20t的技术经济指标。为该类铜矿石的分选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基于基波磁通补偿方法与调谐滤波技术相结合滤除并提取矿区电网中谐波电能的技术,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推导。利用MATLAB建立了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仿真模型,对其稳态电路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传统滤波效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氧化锌的硫化-胺法浮选、硫化-黄药浮选及其他选矿方法的工艺现状,并从硫化方式和强化硫化过程等角度阐述了氧化锌选矿研究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氧化锌矿泥砂分离-胺黄联合浮选的新工艺,即氧化锌矿预先分级,得到砂矿(粗粒级)和矿泥(细粒级),砂矿采用硫化-胺法浮选,而矿泥采用氯氨催化硫化-黄药浮选。这一新工艺将可能为克服硫化-胺法浮选中不可跨越的矿泥障碍提供新途径。因此,开展微细粒级氧化锌矿物强化硫化-黄药浮选机理研究,对于我国难处理氧化锌矿石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SSLVPN技术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并给出了一个利用OpenVPN软件基于SSL的VPN的实现,最后总结出了SSLVPN的缺陷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Sr2.7 Eu0.2 P2-x Vx O8(0≤x≤2)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光致发光谱(PL)来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XRD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大,晶体结构由Sr3 P2 O8相过渡到Sr3 V2 O8相.PL光谱结果表明:适量的P5+掺杂使得Sr2.7 Eu0.2 P2-x Vx O8的发光增强,激发VO43-比直接激发Eu3+更有利于Sr2.7 Eu0.2 P2-x Vx O8的发光.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银粉表面包覆硅烷偶联剂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减少纳米银粉的团聚,增强纳米银粉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提高其与有机材料的亲合性,改善纳米银粉在有机基体中的均匀分散,需预先对纳米银粉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银粉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定活化指数,研究了KH-560用量与纳米银粉改性效果之间关系,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后纳米银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纳米银粉为面心立方晶系,晶粒尺寸约为20 nm;通过活化指数的测量,KH-560最佳用量为5%,改性后纳米银粉疏水性增强,活化指数达0.8;红外光谱表明,KH-560以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在纳米银粉的表面,并形成了有机包覆层;UV-vis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银粉在氯仿中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迅速准确地鉴别掺假骆驼乳的气味特征,本研究以阿拉善双峰骆驼乳为研究对象,驼乳按照不同掺假浓度分为0.1%、1%、3%、5%、10%、15%、20%和100%的牛乳梯度进行制备。根据掺假驼乳的气味特征,通过电子鼻10个传感器和多变量结合分析更快速、准确的评价掺假驼乳。最后,对验证集中的掺假驼乳样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电子鼻对掺假乳样挥发性成分响应值的前两个主成分为85.1%、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2X=0.842,R2Y=0.628,Q2=0.618;揭示电子鼻可有效区分驼乳或掺假驼乳样品,且检测驼乳中牛乳掺假的最低检测限为1%,影响驼乳气味识别的关键电子鼻传感器为W5S传感器。此外,验证集掺假乳样PLS-DA模型的相关系数为R2X=0.81,R2Y=0.659,Q2=0.641;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电子鼻用于鉴别驼乳气味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了对驼乳中牛乳掺假后气味特征的快速、准确鉴别,为后续掺假驼乳气味特征成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它食品类的掺假检测提供一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用陶瓷中铅镉溶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丹  林旺  吕丽滨 《广州化工》2011,39(10):127-129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来测定日用陶瓷中铅镉的含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分为0.21μg·mL-1(Pb)和0.007μg·mL-1(Cd),回收率为102.45%和94.67,精密度为2.10%和3.14%。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快速、检出限低,适用于实验室中微量的铅、镉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