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数理化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用离子色谱法测试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电解质(LiPF6)浓度,通过一系列条件实验确定了最佳前处理方式:选择逆王水作为分解处理剂;其用量与电解液等体积;作用时间在12 h以上,结果表明,F-和PO43-的回收率均达到100%以上,且根据PO3-计算得到的LiPF浓度相对误差为1.2%,具有较高的定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22.
合成了丙烯酸酯封端的PLA-PEG-PLA大分子单体(PELA-DA)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修饰的β-环糊精聚合物(CDP-g-GMA),不同配比的PELA-DA、CDP-g-GMA及N-乙烯基吡咯烷酮(VP)的DMF溶液经光引发自由基聚合制备了环糊精聚合物功能化聚乳酸/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膜.1H-NMR证实了PELA-DA及CDP-g-GMA大分子单体的成功合成.利用XRD、DTMA、TGA、吸水性及体外降解性等表征方法对合成的共聚物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XRD测试表明,共聚物膜中PELA-DA及CDP-g-GMA组分的结晶性受到抑制与破坏;吸水性及体外降解测试显示,CDP-g-GMA的引入改善了共聚物膜的亲水性及水解降解性;DTMA及TGA测试结果表明,随着CDP-g-GMA引入量的增加,共聚物膜的储能模量(E')、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热稳定性增加.以甲基橙(MO)为水溶性模型药物,考察了共聚物膜对MO负载及释放模式,研究发现,CDP-g-GMA引入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MO的负载量,MO经过初期(12 h)爆释后,以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方式进行释放.  相似文献   
23.
Ba0.8Sr0.2 TiO3/CoFe2O4 (BST/CFO) magnetoelectric composite thin films of 2-2-type structures are prepared onto Pt/Ti/SiO2/Si substrates by a sol-gel process and spin coating techniqu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pared thin film is substrate/BST/CFO/. . ./CFO/BST. Three CFO ferromagnetic layers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thin BST layer. The upper CFO layer is magnetostatically coupled with the lower CFO layer. Subsequ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thin films exhibit good morphologies and have a compact structure, and the cross-sectional mierographs clearly display a multilayered nanostructure of multilayered thin films. The composite thin films exhibit good magnetic and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The spacing between ferromagnetic layers can be varied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intermediate BST layer.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ength of magnetostatic coupling has a great impact on magne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thin film; that is, the magnetoelectric voltage coefficient of the composite thin film tends to in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pacing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CFO ferromagnetic layers as a result of magnetostatic coupling effect.  相似文献   
24.
史继诚  徐洪峰  卢璐  高俊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12):2941-2950
研究了氢溴电池的电池结构、正极氢溴酸和溴电解质浓度、负极的氢气压力、质子交换膜厚度对氢溴电池的性能和电池效率的影响。对氢溴电池结构进行改进,单电池实现了200 mA·cm-2电流密度恒流充放电,电池库伦效率100%。溴电极电化学反应受浓差极化控制,提高氢溴酸浓度,电池充电性能提高,同时,溴在氢溴酸的溶解度增大,电池放电性能也提高,氢溴酸浓度由0.5 mol·L-1提高至1 mol·L-1,电流密度200 mA·cm-2,电池的能量效率和电压效率提高27.9%。氢溴电池充电过程,降低电池负极氢出压力,有利于提高充电性能,但膜透酸严重,放电过程中最佳的氢出压力是维持氢在碳纸憎水催化层的单层吸附,充放电过程氢出压力均为40.0 kPa,电池的能量效率80.2%。膜厚度与膜电阻极化和膜透酸密切相关,充电过程,膜由50.0 μm降至15.0 μm,膜透酸严重,负极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下降,电池充电性能降低。膜厚度对放电性能的影响还与电流密度有关,电流密度较低时,膜透酸造成负极电化学比表面积下降居主导地位,50.0 μm Nafion膜放电性能更高;电流密度超过200 mA·cm-2时,膜电阻极化居主导电位,15.0 μm Nafion膜性能更高。采用20.0 μm质子交换膜,在200 mA·cm-2电流密度循环充放电五次,电池的能量效率和电压效率达到85.3%,库伦效率100%。  相似文献   
25.
利用发射光谱法测量大气压He-Ar混合气体射频容性放电中的Ar亚稳态1s5(3s23p54s[3/2]2)粒子数密度。在不同的放电功率和气体组分下测量放电等离子体中的重要参数:气体转动温度、电子激发温度和Ar亚稳态1s5粒子数密度。结果表明:气体温度在不同放电功率及Ar气压在5103 Pa以内时变化不大,范围为300~350 K;电子激发温度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Ar气压为4103 Pa时最大,在放电功率为70 W时达到0.58 eV;1s5粒子数密度随着放电功率以及电子激发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放电功率为70 W、Ar气压为4103 Pa时达到1.53109 cm-3。  相似文献   
26.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近红外光谱预测汽油辛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BP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在汽油的辛烷值与其近红外光谱光谱吸光度的关系之间进行关联预报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35个汽油实际样本数据,建立了利用汽油的近红外光谱光谱吸光度预测汽油辛烷值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所有辛烷值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计算误差小于1.55%。  相似文献   
27.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在Pt/TiO2/SiO2/p-Si(100)衬底上制备出Bi4Ti3O12(BIT)和Bi3.25La0.75Ti2.97V0.03O12(BLTV)铁电薄膜,研究了La,V共掺杂对BIT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BIT薄膜为c轴择优取向,BLTV薄膜为随机取向,拉曼光谱分析表明V掺杂降低了TiO6(或VO6)八面体的对称性,也增强了Ti—O键(或V—O键)杂化.BLTV薄膜的剩余极化Pr为25.4μC/cm2,远大于BIT薄膜的9.2μC/cm2,表现出良好的铁电性能.疲劳、漏电流测试显示BLTV薄膜具有优良的抗疲劳特性和漏电流特性,表明La,V共掺杂能有效地降低薄膜中的氧空位.  相似文献   
28.
采用离子束溅射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原子比的FexSn100-x合金颗粒膜,系统地研究了该体系的反常霍耳效应.在该薄膜中发现了铁磁金属/非磁金属体系中最大的霍耳电阻率,讨论了不同原子配比、薄膜厚度对霍耳效应的影响.通过研究饱和霍耳电阻率ρxys同电阻率ρxx的关系,讨论了反常霍耳效应的机理. 关键词: 反常霍耳效应 xSn100-x薄膜')" href="#">FexSn100-x薄膜  相似文献   
29.
闻心怡  王耘波  周文利  高俊雄  于军 《物理学报》2011,60(9):97701-09770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Pt/TiOx/SiO2/Si基片上制备了以BaPbO3(BPO)为缓冲层的Pb(Zr0.52,Ti0.48)Nb0.04O3 (Nb掺杂PZT, PZTN)薄膜.通过调整BPO层厚度,为该PZTN薄膜引入了不同的张应力.当BPO层厚度分别为68 nm和135 nm时,PZTN薄膜呈现随机取向,采用2θ-s 关键词: PZT 准同形相界 掠射扫描方式 结构精修  相似文献   
30.
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因其具有强生物穿透性、大斯托克位移、良好的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分析领域。通过聚丙烯酸(PAA)对油酸(OA)配体的上转换纳米粒子(OA-UCNPs)进行表面改性得到亲水性纳米粒子 PAA-UCNPs,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将适配体(Apt)共价偶联到PAA-UCNPs表面得到Apt-UCNPs并将其作为能量供体,以黑洞猝灭剂(BHQ1)作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特异性检测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的方法。通过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对OA-UCNPs、PAA以及PAA-UCNP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从红外光谱中可以看出,相比较于OA-UCNPs,PAA-UCNPs于1 722 cm-1处出现了新峰,可能为PAA的CO伸缩振动峰,且在3 400 cm-1附近存在的宽带可能归因于PAA中O—H伸缩振动;从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AA修饰前分散在环己烷中的OA-UCNPs尺寸约为31 nm,而PAA修饰后分散在水溶液中的UCNPs直径约为49 nm。分析认为长链的PAA分子体积比油酸分子大,因此包覆在UCNPs表面会使其尺寸增加,以上结果均表明PAA可能已被修饰到UCNPs表面。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Apt-UCNPs、Apt及PAA-UCNP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相对于PAA-UCNPs,Apt-UCNPs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60 nm处出现了较明显的Apt特征吸收峰,这表明适配体可能已被修饰到UCNPs表面。对Apt-UCNPs用于检测SDM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Apt-UCNPs在540 nm的发射峰与BHQ1的吸收峰发生重叠,表明Apt-UCNPs上的能量可通过共振能量转移效应转移到BHQ1使得Apt-UCNPs的荧光被猝灭。对猝灭剂BHQ1的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BHQ1浓度为15 μmol·L-1时,荧光猝灭效率为5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相对荧光强度与SDM浓度(150~1 000 ng·mL-1)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选取与SDM 结构相似的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作对照实验,发现尽管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的浓度达到了 500 ng·mL-1,但其检测体系中相较于加入SDM后的荧光强度恢复程度仍然较低,这说明该检测方法可对SDM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