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1篇
数理化   5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HL—1托卡马克杂质注入实验及杂质输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给出了HL-1托卡马克在通常欧姆放电和偏压诱发H模放电条件下,脉冲注入杂质气体的实验结果以及对杂质在通常欧姆等离子体和偏压诱发H模等离子体中的输运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HL-lM装置上利用激光吹气技术,在等离子体边缘瞬态注入少量Al杂质粒子,通过对真空紫外光谱和软X射线区的杂质辐射测量,分别研究了欧姆等离子体和低杂波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两种情况下,Al杂质粒子输运与约束特性。结果表明:在欧姆等离子体和低杂波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两种情况下,等离子体中心区,在没有MHD锯齿震荡和有MHD锯齿震荡非锯齿破裂期间,杂质粒子输运基本上受新经典规律支配;在有MHD锯齿震荡锯齿破裂期间,杂质粒子输运受MHD不稳定性支配,但其时间很短(通常小于300μs),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杂质粒子输运的平均效应比新经典值稍大。而约束区杂质粒子输运则比新经典的值大很多,是反常的。在一定条件下低混杂波电流驱动可以改善等离子体粒子约束。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从约束的环向等离子体中观察到粒子与能量的损失率远比新经典输运理论所预言的损失率要大得多,该状态取决于平均等离子体参数与库仑碰撞。若干类型的等离子体湍流提供了附加的等离子体输运。等离子体参数的涨落将通过静电涨落和磁涨落引起输运。  相似文献   
14.
HL—1装置等离子体密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HL-1装置等离子体密度的控制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用控制粒子源、提供负源和改变通最的三种途径相结合来控制粒子数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密度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傅里叶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HL-1装置等离子体MHD不稳定性的特征和抑制不稳定性的若干方法及结果,给出了HL-1装置的稳定运行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在托卡马克放电的初始阶段,由于存在变化的等离子体电流,一般会出现等离子体电流的趋肤分布,这种分布会导致MHD不稳定性的发展和产生破裂。早期的托卡马克实验,对放电初始阶段的MHD扰动现象做过许多讨论和研究。A1cator-A在电流上升段观测到的大多数破裂发生在q_L=1.6模处,同时观察到MHD扰动模式随时间从高模向低模的发展。电流初始阶段的上升率对平顶段的放电特性也有重大影响,在FT上,只有在等离子体电流上升率为1.2—2.6MA.s~(-1)时,才能实现低q_L的等离子体参数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在器壁碳化、抽气孔栏、偏压电极、送杂质气体、ECRH加热和弹丸注入等实验条件下用多道辐射热探测器(Bolometer)阵列测得的HL-1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并给出了辐射损失的时空分布图。  相似文献   
18.
热等离子体中内部磁扰动水平可以由逃逸电子输运来确定,逃逸电子输运采用扰动实验和稳态实验等四种不同方法较容易获得某些局域的逃逸扩散系数,首先利用等离子体快速移动实验,测量孔栏上硬X射线通量的变化,获得边缘扩散系数;第二,由微波辐射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HXR)信号的锯齿振荡的峰值延迟时间得到径向位置某处到孔栏之间平均扩散系数;第三,软X射线(SXR)强度和HXR通量的信号的锯齿振荡的峰值延迟时间给出等离子体芯区外的径向平均扩散系数;第四,由来自孔栏上HXR韧致辐射谱求得逃逸电子平均能量,继而得到逃逸约束时间, 关键词: 逃逸电子输运 扩散系数 内部磁涨落 软X射线(SXR) 硬X射线 (HXR)  相似文献   
19.
20.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 triggering a plasma current quench by laser ablation of high-Z impurities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e HL-1M tokamak. The injection of impurities with higher electric charges into tokamak plasmas can increase the radiation cooling of the plasma. Resistive, highly radiating plasma formed prior to the thermal quench can dissipate both the thermal and magnetic energies, which is possibly a simple and potential approach to reducing significantly the plasma thermal energy and magnetic energy before a disruption thereby a safe plasma termination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