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葛浩煜;杨佳霖;林喆阳;楼建玲 《大学物理》2024,(5):79-85
随着核物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子学插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核物理实验要求.数字化仪凭借其集成度高、数据处理灵活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实验尝试将Pixie-Net数字化仪用于NaI和CeBr3探测器构成的γ-γ符合测量实验,简化电子学,提升教学效果.测量结果表明:根据探测器的信号特点优化了数字化仪的参数,以及修正了探测器和放射源尺寸带来的角关联系数差异后,γ-γ符合测量法测量得到的放射源活度与理论值误差小于基于传统电子学的β-γ符合法. 相似文献
22.
万文武;楼建玲;朱宏渝;夏博龙;葛浩煜;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2024,41(1):445-452
在中低能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中,硅和CsI(Tl)探测器通常组成Si-CsI(Tl)望远镜,利用$ varDelta E {text{-}} E $方法鉴别带电粒子。CsI(Tl)探测器的光输出大小、光输出均匀度以及配套的获取系统等对其性能和望远镜的粒子鉴别能力有重要影响。本工作尝试从改换CsI(Tl)晶体的包装材料、光电转换设备等方面提高光输出,改善探测器的长期稳定性和楔形探测器的光输出不均匀度;还测试对比了不同获取系统对CsI(Tl)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参数下的数字化获取系统在能量分辨率和获取效率方面优于传统获取系统。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人们对环境中的放射性问题越来越关注.基于高纯锗γ谱仪的环境放射性测量实验,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将核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环境辐射问题联系起来.该实验充分利用高纯锗γ谱仪对环境中γ放射性具有很好的能量分辨的特性,通过对伽马能谱的测量结果分析得到地球环境中放射性来源.这套探测系统需要学生通过调试各项参数找到谱仪的最佳工作状态,该过程让学生掌握高纯锗γ谱仪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为以后核物理领域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对~(152)Eu和环境γ谱的分析学生会初步了解复杂γ谱的谱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28.
The research of the in-beam efficiency calibration of Neutron Detector Array of Peking University using 17N and 16C beams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efficiency of neutron wall and ball are comparable to the foreign similar devices and neutrons can be detected from low to high energies in high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29.
FAISAL Jamil-Qureshi 楼建玲 叶沿林 曹中鑫 江栋兴 郑涛 华辉 李智焕 李湘庆 葛愉成 庞丹阳 李奇特 肖军 吕林辉 乔锐 游海波 陈瑞九 卢飞 Sakurai H Otsu H Nishimura M Sakaguchi S Baba H Togano Y Yoneda K 李琛 王硕 王赫 李阔昂 Nakamura T Nakayama Y Kondo Y Deguchi S Satou Y Tshoo K H 《中国物理快报》2010,27(9):65-68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the elastic scattering of halo nucleus 6He on proton target were measured at 82.3 MeV/u.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xe well reproduced by optical model calculations using global potential KD02 with a reduction of the depth of real volume part by a factor of 0.7. A systema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behavior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weakly bound property of unstable nuclei. 相似文献
30.
中高能区的破碎和敲出反应,由于机制相对简单、对核的表面敏感、理论处理比较成熟等原因,在非稳定核的晕结构、壳移动等奇特性质研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针对次级束流强度较弱、能散较大等特点,实验上发展和应用了逆运动学有效立体角完全测量、轻重靶结合、高精度消色差磁谱仪、前向中子谱仪、在束γ测量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探测能力和选择性。从物理问题探索和实验路线演变的角度,回顾了非稳定核破碎和敲出反应的发展过程与启示,并探讨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