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附1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南方医院1982~2002年20年期间收治的11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憩室分布于十二指肠球部10例.降部77例.水平部15例,升部8例;憩室合并炎症28例,合并出血14例,合并急、慢性胆胰疾病35例,无合并症33例。手术治疗47例,其中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10例,憩室内翻缝合术5例,胃大部切除术13例,胃大部切除 胆肠Roux-en-Y吻合术10例,Oddi氏括约肌成形术2例,胃大部切除 胆囊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手术治疗47例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以降部多发.无症状者可行保守治疗,若合并炎症、出血、胆胰疾病,则需根据憩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2.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无死亡,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9.5%.手术时间(122.4±44.4)min,术中出血量(99.5±61.1)m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7.4±27.0)h、(86.9±24.7)h、(45.7±17.2)h、(11.5±5.0)d.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8±6.6)个,2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随访6~4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戳孔处癌肿种植,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1例.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创伤小,可达到开腹同样的根治切除效果,技术上安全可行,具有明显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3.
恶性淋巴瘤一般首发于淋巴结,首发于淋巴结以外器官称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在淋巴结以外,原发于大肠者称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NHL),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发现时往往已处于晚期,疗效较差。我院外科于1975~1999年间共收治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符合Dawson诊断标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营养对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和对蛋白质合成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营养的患儿(观察组)与未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营养的患儿(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静脉营养12 d后观察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有所提高(P<0.05),感染发生率降低(P<0.05),血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丙氨酰-谷氨酰胺加强的静脉营养能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儿的蛋白质合成水平,降低感染发生率并能较好地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等氮、等热量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0.30~0.40g·kg~(-1)·d~(-1))1周,检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IL-2R、NK、C3、C4、CH50、IgG、IgA、IgM及其他指标。结果 经方差分析,二组患者入院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组患者的免疫功能(CD4~ 、CD4~ /CD8~ 、NK、IL-2R)在术后第4、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相似文献   
46.
目的: 应用新型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分析甲状腺滤泡状癌及周围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D2-40和CD34的表达, 分别计数MLVD和微血管密度(MVD), 分析MLVD与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同时与病变中MVD行对比观察.结果: 甲状腺滤泡状癌周围结缔组织及被膜中的MLVD和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MLVD和MVD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同时甲状腺淋巴管内的癌栓与淋巴结转移也显著相关(P<0.01).结论: 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抑制淋巴管生成, 这可能是未来甲状腺肿瘤治疗的一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7.
早期乳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乳癌的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其改良根治术和术后早期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 3 0名乳腺良性肿瘤患者 (术前 ) ,3 0名Ⅰ~Ⅱ期乳癌患者 (术前、术后 5d、术后10d)抗凝全血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3 ,CD4 ,CD 8 ,CD 4 CD45 ,CD4 CD2 9 ,CD 8 CD2 8 和CD 8 CD2 8- 细胞的百分比 ,CD4 /CD8 比率、NK细胞的百分比。术后5d开始给予化疗 ,持续 5d。结果  (1)乳癌患者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3 ,CD4 ,CD8 ,CD 4 CD45 ,CD 8 CD2 8 ,NK和CD 4 /CD 8 比率均在正常范围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D 8 CD 2 8- 细胞百分比乳癌组高于良性肿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术后 5d ,CD4 ,CD 4 /CD8 ,CD4 CD45 和CD8 CD2 8 略高于术前 ,NK ,CD3 ,CD8 ,CD4 CD 2 9 和CD 8 CD2 8- 略低于术前 ,但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 (3 )化疗前后 ,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术前与化疗前、化疗后各组相比 ,仅CD 8 CD 2 8-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早期乳癌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不严重 ,但可能存在轻度免疫抑制。施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及术后早期化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99mTcsestemibi双时相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诊断、定位及术中辅助识别切除甲状旁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993年3月至2004年3月,对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行99mTcsestemibi双时相核素显像;对其中2例甲状旁腺瘤病人术中应用Tcsestemibi核素进行辅助识别,切除后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7例均手术,共发现8个甲状旁腺病灶,病理检查证实甲状旁腺腺瘤6例,甲状旁腺瘤伴甲状旁腺增生1例。2例术中应用99mTcsestemib核素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均顺利寻及甲状旁腺瘤,术中冰冻切片证实。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随访1~5年,临床症状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双时相核素显像可明确甲状旁腺瘤的诊断,便于手术定位。放射性核素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1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消化道出血就诊者58例,上腹疼痛或腹胀45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肿瘤位于食管2例,胃53例,小肠47例,结肠4例,直肠7例;肿瘤体积2 cm ×2 cm×2 cm~10 cm×12 cm×l5 cm.病理检查结果:良性34例(30.1%),交界性31例(27.4%),恶性48例(42.4%);表现为梭形(43例)、上皮样(32例)或多形性(38例).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不全(3例)、术后复发(8例)或远处转移(4例)的患者应用Gleevec辅助治疗.随访6个月~9年,13例患者死亡,31例术后复发,其中12例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部分缓解,69例患者健在.结论:GIST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内镜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胃及结直肠间质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早期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Gleevec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的GIS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