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1999年收治的92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发病部位:胃41例,小肠44例,结肠3例,直肠4例。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50例。辅助检查:B超检查63例,阳性31例(49.2%);CT检查27例,20例阳性(74.1%);DSA检查29例,27例阳性(93.1%);钡餐检查45例,阳性28例(62.2%);小肠镜检查11例,2例阳性(18.2%)。ECT检查32例,20例阳性(62.5%)。结论 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的平滑肌肿瘤,DSA检查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全胃切除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三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994年5月至2004年5月我们对96例全胃切除术患者分别采用了Orr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及“6”字形间置空肠代胃术三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并对三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2周与2个月的营养指标、饮食状况及消化道症状进行对比。结果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6”字型术组最高,Orr式术组居中,P形术组最低(11%、2.1%、0);术后2周与2个月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在Orr式术组明显低于P形术组(P<0.05)及“6”字形术组(P<0.05);术后倾倒综合征(7%、0、0)、返流性食管炎(60%、4%、0)及营养不良(20%、0、0)的发生率Orr式术组最高,P形术组居中,“6”字形术组最低。结论P形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操作更简便,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好、生活质量高,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3.
乳腺叶状囊肉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4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采用局部切除11例,单侧乳房切除术10例,乳房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除3例,其中5例(20%)曾诊断为乳腺腺纤维瘤或巨纤维瘤因术后肿瘤复发而经历2~3次局部切除术。结果术后病检证实:低度恶性11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4例。随访1~10年(平均5.2年),局部复发率29.1%,5年生存率97%。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率低,易误诊;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应行乳房切除;多数乳腺叶状囊肉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乳腺叶状囊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1907年Miles制定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模式至今,该术式一直作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向心理学、社会学模式转变,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模式亦悄然发生了变化,经典的腹会阴直肠切除术已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术式的最后一种选择,各种形式的保肛手术成为最常用术式,对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早期直肠癌行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也成了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的最新发展动向. 因既能显著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又能保留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已成为外科治疗术式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5.
我们通过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的表达率,为CEA在结直肠癌的诊治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1.病例选择:选取南方医院2000年  相似文献   
106.
胃底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57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57例)和经胸组(100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经腹组平均术中输血(164.91±36.83)ml,手术时间(219.04±10.72)min,住院时间(14.39±1.39)d,淋巴结清除数(6.04±2.84)个,未出现胸腔积液并发症,随访期间(3~60月)复发率22.80%;经胸组平均术中输血(575.50±40.12)ml、手术时间(286.40±7.94)min、住院时间(20.32±0.81)d,淋巴结清除数(3.62±2.56个),术后并发左侧胸腔积液15例,随访期间复发率41.00%,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胸入路手术相比,胃底贲门癌经腹手术平均术中输血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淋巴结清除率高、肺部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7.
纳米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 8年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进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原核微生物 ,能通过10 0nm的滤菌器 ,1990年Kajander等将此种微生物命名为纳米细菌 (nanobacteria)。纳米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矿物质中和生物体内 ,能感染人类、牛、鹿和其它哺乳动物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原〔1〕。纳米细菌能感染人体任何组织和细胞 ,分泌钙化的脂多糖生物膜 ,具有较大的毒性 ,能引起受感染细胞空泡形成、组织的炎症和肿胀 ,并出现相关炎症因子的反应 ,与人类感染和病理性钙化类疾病密切相关〔2〕。纳米细菌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揭示 ,为人类…  相似文献   
108.
1 145例大肠癌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近年来大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 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75年5月至1999年8月间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 145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及年代分布等情况. 结果 (1)近年来大肠癌发病呈高龄化趋势,但青年大肠癌患者仍占19%;(2)青年患者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较高(P<0.01);(3)城镇、农村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4)直肠仍是原发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5)男女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及部位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韩述岭  黄祥成  邓海军  甄莉 《广东医学》2008,29(11):1870-187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8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3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腺癌215例(76.0),滤泡状腺癌51例(18.0),髓样癌17例(6.0)。根据自行制定的标准选择手术方式,三种类型甲状腺癌术后1年存活率均为100,术后5年存活率分别为96.1(99/103),91.3(21/23),71.4(5/7);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3(5/215),5.9(3/51),29.4(5/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215),3.9(2/51),5.9(1/17)。结论南方医院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标准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减少了手术创伤的同时也达到了根治效果;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宜作为甲状腺手术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0.
原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初步判断结直肠癌患肝转移的危险性,方法:选择10个可能会影响肝转移的因素:患年龄、性别、地区分布、肿瘤病理类型、部位、大小、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建立原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性预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术前CEA水平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这3个因素对肝转移影响较为显,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0215,0.9584和0.6404;标准误分析为0.0113,0.02740和0.29892;P值分别为0.0379,0.0005、0.0268。其他因素如浸润肠壁深度及侵犯肠管周径等对肝转移的发生也有影响,但非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CEA水平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原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3个显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