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附4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4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患诊治体会。结果:十二指肠损伤42例中,行剖腹探查36例,死亡5例;行保守治疗6例,死亡2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救治工作中应遵循抢救诊断和治疗并重的原则。伤口探查、腹腔穿刺、超声检查、腹部平片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手术指征应立即急诊手术,无手术指征的病人应留院或住院观察,以防有迟发临床表现而耽误诊治。  相似文献   
12.
手术基本技能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带教方法孙大成,黄祥成(第一军医大学510516)手术学基础是临床医学本科和专科教学的必修课,其总体教学目标是完成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教学两项任务。这两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无菌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小肠间质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3—2 0 0 4年收治的2 0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黑便、果酱样血便14例、头晕9例、贫血3例,伴腹部疼痛11例,发病时间2个月至7年。确诊方式:剖腹探查12例,腹腔镜探查6例,小肠镜检查2例;手术方式:小肠间质瘤切除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1例。随访6个月至9年,除1例死于脑干出血、2例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症状部分缓解外,其余17例均健在,间质瘤无复发。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应及早探查,以避免误诊;Gleevec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手术的时机及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94例甲状腺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再手术的时机及手术入路方式与操作难易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16例,一侧甲状腺切除并峡部切除术27例,一侧甲状腺切除术并对侧大部切除45例,单侧残余甲状腺切除加部分颈前肌群切除5例,单侧全切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1例,再手术时间与初次手术相距4d~28年。手术入路:正中入路34例,胸锁乳突肌内侧入路23例,经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间侧入路25例,正中入路加侧入路12例。手术时间1.5~2.5h,平均2.0h。结论甲状腺包块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癌的再手术患者尽早手术。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再手术的患者应作好充分术前准备,合并呼吸困难的甲状腺再手术患者采用正中入路易于松解气管前瘢痕粘连,缓解气管压迫症状;无呼吸困难症状者采用侧入路或正中入路与侧入路结合,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作者收集 480例胃次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近期消化道出血30例病例 ,经积极保守治疗后 ,其中 5例需再次手术 ,出血率 6 2 5 % ,再手术率为 1 0 4%。本文对其出血原因、诊断、预防及处理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43 2岁 ,急诊手术 12例 ,择期手术 18例 ,二次手术 4例 ,三次手术 1例。手术方式BⅠ式 9例 ,BⅡ式 2 1例 ,Bancrofot旷置 4例 ,其中使用吻合器 5例。再次出血原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例 ,胃空肠吻合出血 6例 ,十二指肠残端出血 4例 ,旷置溃疡出血 4例 ,胃底粘膜糜…  相似文献   
17.
“微创”技术随着新世纪外科的发展逐渐走近临床,因此在现代临床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微创”意识,要把树立“微创”观念作为对现代外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培养临床医生的微创外科技术,从而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贲门癌经腹入路手术适应证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经腹入路手术的适应证,旨在规范贲门癌经腹入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标准。方法根据食管及贲门解剖、贲门癌病理特点、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制定贲门癌经腹入路手术适应证标准,自2001年1月开始,对经腹入路手术治疗的贲门癌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至2005年12月,共研究153例。结果符合适应证选择标准的贲门癌病例,经腹入路均能行根治手术。手术切除率100%。标本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共检出淋巴结781个,癌阳性率为78.75%(615/781)。全组均无吻合口瘘、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期间发现腹腔内有癌转移灶者35例,复发率为22.88%,其中无吻合口复发、胸腔或纵隔转移病例。结论合理掌握贲门癌经腹手术适应证,既能达到根治效果,又能减轻患者创伤、负担及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6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行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术后前4天,每日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化疗液加热至43~44℃,循环灌注60~90 min,共5次。结果腹腔热灌注化疗成功率为100%,热灌注化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除暂时性发热、腹胀、腹痛外无其他不适,术后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专业合理的护理有助于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进行,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术后肠屏障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大肠癌手术后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观察 2 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 ,检测血浆D -乳酸水平血中细菌DNA ,并作血细菌培养 ,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显示 :术后肠道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较术前倒置更为显著 ( 0 .0 2 8± 0 .0 7/0 .75± 0 .46,P <0 .0 1) ;术后 2 4,72h血浆D -乳酸水平分别 ( 4 .2 3± 0 .2 8mg/L ,3 .87± 0 .3 2mg/L)较术前 ( 3 .12± 0 .17mg/L)明显升高(P <0 .0 1)。APACHEⅡ评分 >8的大肠癌患者术后 2 4,72h血浆D -乳酸水平较APACHEⅡ评分 <8者显著增高 (P <0 .0 1) ;术前血中细菌DNA、血细菌培养均阴性 ,术后阳性率则分别为 43 .3 % ( 13 /3 0 )和 7% ( 2 /3 0 ) ;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 3 0 % ( 9/3 0 )。提示 :大肠癌手术可损害肠屏障功能 ,导致术后肠道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