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对10例儿童进行性脊肌萎缩症(SMA)患者进行分子诊断.方法 提取10例SMA患者和其19例家系成员(患者的父母)以及2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的基因组DNA.常规PCR扩增SMN基因第7外显子(E7),PCR产物经Dra I酶切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时行特异性PCR扩增SMN1和SMN2的E7.结果 常规PCR中,所有10例SMA患者的SMN1 PCR产物(189bp)全部被Dra I切割,所有39例对照组成员(包括19例家系成员和2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的SMN1 PCR产物仅有部分可被Dra I切割.在位点特异性PCR中,所有10例SMA患者只有SMN2的E7扩增,所有39例对照组成员既有SMN1、也有SMN2的E7扩增产物.结论 所有10例SMA患者可见SMN1纯合性缺失.所有39例对照组成员未见SMN1纯合性缺失.本研究采用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相结合,相互佐证,形成一套特有的分子诊断方法,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骶前肿瘤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B超、CT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组病人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5例.肿瘤完整切除21例,2例仅作活检.经腹途径手术15例、腹会阴联合途径6例、经骶尾途径2例.获随访的19例肿瘤完整切除的病人中,复发6例,死亡4例.仅行活检的2例均已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一旦确诊均冝首选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进路,并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的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采用全氟化碳液(PFC)和UW液双层冷藏胰腺,Liberase酶消化,COBE 2991型专用胰岛细胞分离机分离及连续密度梯度纯化,获取高纯度与高活性的胰岛细胞.通过上腹部小切口,胃右静脉或脐静脉插管,将经短期培养的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到11例1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内.采用达利珠单抗或阿来佐单抗进行诱导,西罗莫司和他克莫司联用的方案预防排斥反应,术后观察胰岛素使用情况,监测血糖、G-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45个胰腺中,42个成功分离出胰岛细胞,其数量平均为28.5×104胰岛当量(IEQ)/个,纯度为95.7%,活率为93.2%,胰岛素释放试验刺激指数为2.43.11例1型糖尿病患者共行胰岛细胞移植20次,其中移植1次4例,2次5例,3次2例,每次移植胰岛细胞数平均为11 200 IEQ/kg.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6例完全撤除胰岛素,2例胰岛素用量较术前减少80%,3例减少50%.术后血糖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C-肽均超过0.166 nmol/L,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未发生与胰岛细胞输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可靠,采用该技术分离、纯化的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4.
健康学龄前儿童咽部流感嗜血杆菌携带及耐药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流感嗜血杆菌 (Hi)是我国小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健康携带者的Hib携带在传播侵袭性Hi感染中起重要作用[1] 。儿童日托是原发性Hib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而 5岁以下儿童是Hib疾病的高危人群 ,为此我们严格按流行病学设计 ,调查了自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6月福州市两个有代表性幼儿园儿童 1学年 4季咽部Hi携带率、相关因素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象和方法1 对象 :福州市机关幼儿园 (甲园 )和福建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乙园 )有良好的代表性 ,招收福州市区 3~ 6岁日托儿童共 6 0 3名 ,其中男 32 6名 ,女 2 77名 ,均为独生子…  相似文献   
25.
背景:由于肝脏既是胰岛素的作用部位,又是相对的免疫特惠区,排斥反应小,肝窦及其小静脉结构还有利于胰岛的居留和生长,可供移植容积大,有利于胰岛的生存,因此肝脏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移植部位。 目的:建立一种经门静脉胰岛细胞肝内移植治疗SD大鼠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文献方法制备SD大鼠胰岛细胞。以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SD大鼠胰岛1 000 胰岛当量1.5 mL;对照组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无血清1640液1.5 mL。术后未给予免疫抑制剂,观察两组大鼠出血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均移植成活,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90%,出血量< 0.5 mL。胰岛移植大鼠血糖降为正常的时间1~6(3.7±1.7) d,移植胰岛存活时间为2~15(8.4±4.1) d。术后2周内实验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病理结果证实,移植大鼠肝细胞形态、肝小叶结构均正常,肝实质未见坏死灶,血管内无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未见狭窄,亦未发生感染,说明胰岛细胞在肝窦内存活并能发挥功能。证实大鼠胰岛经门静脉主干穿刺输注肝内移植是胰岛移植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6.
偶发分枝杆菌 (M .fortuitum)为非典型分枝杆菌之一 ,其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偶发分枝杆菌感染 ,对其致病性、感染特点和耐药性 ,以及分子生物学现状 ,作一个初步分析和简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排除ABCD1假基因的干扰,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按ARMS引物设计原则设计上游引物(正常引物、突变引物)和下游公共引物,对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R617C突变患者及其母亲的突变引物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107bp),患者父亲和对照则未见条带,在基因组DNA水平证实了R617C突变的存在。结论双侧ARMS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排除假基因干扰。  相似文献   
28.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产前分子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名来自不同家系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携带者所怀胎儿进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在采用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母体基因组DNA污染后,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和DNA斑点杂交的方法对胎儿1羊水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应用PCR-RFLP和DNA序列测定对胎儿2羊水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结果在针对R617G突变的扩增阻滞突变系统中,当使用突变引物时,从胎儿1羊水DNA、胎儿1母亲基因组DNA均扩增出185bp的预期特异性条带,而胎儿1父亲和对照则未扩出。在斑点杂交反应中,应用R617G突变型探针时,只有胎儿1羊水细胞及其母亲外周血基因组DNA出现特异性显色斑点。在第2个家系中,先用PCR扩增出横跨P534R突变位点的基因组DNA片段(506bp),应用HoeⅡ酶切此产物,胎儿2以及其父亲、无关对照均未见切割,其母亲的部分产物被切割成396bp和110bp两个片段。对此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未在胎儿2中检测出P534R突变。结论胎儿1带R617G突变,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半合子;胎儿2不带P534R突变,为正常半合子。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DHPLC在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提取12个X-ALD家系及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分15个片段扩增ABCD1基因的10个外显子,应用DHPLC技术对其进行突变筛查,并对出现异常洗脱峰的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证实突变位点的存在。结果12个X-ALD家系存在12种不同的ABCD1基因突变,包括8个错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和2个无义突变,即P534R、G343V、R259W、A141T、R401Q、K276E、Y174C、A314P、fs E471、fs A247、S108X和Q177X。结论DHPLC筛查结合DNA序列测定能快速有效检测出ABCD1基因突变。不同的X-ALD家系有不同的ABCD1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和表型之间无特殊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0.
目的:目的对4个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了4个ALD家系的A/3091基因,并通过核苷酸序列分析确证突变位点。结果:所有患儿的母亲,患儿2、患儿3、患儿4弟弟及其表弟与正常对照的PCR产物混合物。均出现DHPLC洗脱双峰。而正常对照均为单峰,提示相应基因片段存在突变位点。上述出现异源双峰的PCR产物经直接测序.证实了相关突变的存在:患儿1母亲为fs Glu 471突变携带者;患儿2存在S108X突变;患儿3存在R617C突变;患儿4弟弟和表弟均存在A141T突变。结论:DHPLC能有效地检测ABCD1基因突变。并为进—步地基因突变筛查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