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3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脊柱结核伴截瘫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并评价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33例;年龄13~71岁,平均39.5岁。骨病活动型截瘫69例,41例已行抗结核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周(0~4周)行早期手术治疗;22例(合并活动肺结核6例、结核性脑膜炎5例、药物性肝炎7例、尿毒症3例、不稳定心绞痛1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手术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5周(3~8周);6例单纯行药物治疗。骨病治愈型截瘫9例,行常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31.4个月。术后第1天~3周,神经功能开始部分恢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65例,部分恢复7例,无改善6例。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预后相似,骨病治愈型截瘫患者初始恢复慢,且预后较差。术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病灶无复发,X线片或CT提示病灶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骨病活动型截瘫,病变较轻者可行单纯药物治疗;病变较重者(Frankel分级C级以下,后凸畸形)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有早期手术禁忌者,合并症处理后,延期手术治疗亦可取得较好疗效。骨病治愈型截瘫的神经症状改善较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差,提示初治病例(尤其是儿童结核)应强调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制备抗结核药物复合支架,并观察其载药性能、药物释放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应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β-TCP)、异烟肼(INH),通过结合相分离/粒子沥滤法制备成复合药物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在体外测定支架的生物力学强度、载药率、包封率以及药物释放特性;将复合支架(PLGA/β-TCP/INH)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后取材固定、染色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相容性。结果:PLGA/β-TCP/INH复合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的周围布满了相互贯通的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大孔直径约150~300μm,平均222±23μm,小孔直径约10μm;孔隙率为(86±3)%;抗压强度为1.93±0.65MPa,药物包封率为(66.73±2.65)%;在体外药物释放过程较平稳,其释放曲线较平滑;组织学检查显示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支架周围组织正常,细胞无变性坏死。结论:PLGA/β-TCP/INH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力学强度、释药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有望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利用其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发挥局部抗结核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1 996~2 0 0 3年对4 6例老年人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38例获得了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 0例,女1 8例。年龄6 0~86岁,平均6 8岁。左侧1 7例,右侧2 1例;新鲜骨折34例,陈旧性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1 2例,按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 6例,按Evans分型:Ⅰ型1 5例,Ⅱ型1 1例。致伤原因:被汽车撞伤3例,骑自行车摔伤6例,行走中跌倒2 3例,从床上坠落6例。新鲜骨折受伤到手术的时间2~1 6d ,平均8d ,陈旧性骨折平均1 2d。入院时空腹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股骨转子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及时采用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以色列Disc-O-Tech公司研制的FIXIONPF型可膨胀自锁式髓内钉是骨科内固定技术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它是在PFN(proxi mal femoral nail)的基础上改良而成,不仅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弓根钉植入的位置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方法:将51例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按螺钉角大小分组.术后行临床与影像学随访,并对32例患者成功进行随访.结果:术后有4名患者放射检查显示邻近椎间盘变窄,以螺钉角大者明显.结论:椎弓根螺钉角过大对早期出现邻近间盘退变有影响.早期放射学改变不一定伴随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对13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男35例,女97例,年龄56~78岁,平均66岁,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113例,采用切开复位、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19例。结果术后122例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椎体成形组术后6~8h可以离床活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2d可以离床活动。术后摄X线确认压缩性骨折椎体基本复位,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5°(10~30°)。术后随访6~36个月,腰背部疼痛无复发,经皮穿刺椎体成形伤椎高度无丢失。切开复位、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伤椎高度部分丢失。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作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有手术微创、操作简便、效果明确等优点;切开复位、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有优势,但创伤较大,远期椎体高度丢失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植入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尸体颈椎功能单位,分为四个试验组:完整组(A组)、摘除髓核组(B组)、柔性稳定组(C组)和人工髓核组(D组)。施加最大载荷为2·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参数变化情况;在0N和100N轴向载荷下测量四组标本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柔性稳定组同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髓核摘除组同完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工髓核组同完整组相比较,颈椎后伸活动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髓核摘除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1·5mm,加载100N负荷后,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2·0mm;柔性系统组和单纯髓核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平均升高0·5mm,10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组平均升高0·3mm。结论颈椎间盘摘除术后植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能满足颈椎的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