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高原地区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9例高原地区(海拔3700m的西藏拉萨)2-12岁先心患儿术后的护理,认为在该地区开展体外循环手术,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术后护理主要为以下3点:(1)充分镇静,过度通气,保持轻度的肺动脉扩张;(2)确保氧疗的效果;(3)严密监测血气,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切口组(n=9), 采用右腋下小直切口;正中切口组(n=9),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关胸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24 h胸腔引流液量以及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右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关胸所需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切口组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量亦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避免或减少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明显缩短术后的愈合周期,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式在小儿短小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高小儿短小腹腔镜手术的整体治疗水平提供相关数据参考。方法选取68例行短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吸入诱导与维持麻醉,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78±4.65)min和17.6%(6/34),与对照组的(17.21±5.47)min和38.2%(13/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诱导前(T0)、术时5min(T1)、术时1h(T2)和术后10min(T3)等不同时点的平均血压值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常规静脉复合麻醉,给予短小腹腔镜手术患儿七氟烷吸入诱导与维持麻醉,能够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缩短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并且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4.
非语言交流在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 评价非语言交流方式对心脏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的适用性和满意度。方法 采用规范化手势语、图片卡、写字板、摇铃四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对337例心脏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结果 手势语适用于各层次患,满意率为96.02%;图片卡主要适用于盲或半盲和听不懂普通话的患,满意率为94.25%;写字板则主要适用于有一定化水平的患,满意率为84.81%;而摇铃主要作为年老体弱患需要非语言交流的信号,满意率为。97.37%。总体满意率为93.11%。结论 非语言交流是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监护中护患之间重要而有效的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25.
顾晖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364-2365
目的观察儿童门诊下肢手术中运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离院时间和术后疼痛情况。方法择期门诊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0.2%罗比卡因组,2组为丙泊酚-氯胺酮全静脉麻醉组。观察麻醉效果、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镇痛效果、离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在术中镇痛效果全部达到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但两组病人离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单次骶管阻滞具有操作简单、能满足手术需要、对呼吸与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较容易、并发症少、离院时间短,有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等优点,是儿童门诊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尤其是心房扩大伴有频发的房性早博(简称房早),或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者,最易诱发房颤.而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呈持续房颤心律,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寻银翘散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活性化合物。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ical,TCMSP)、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挖掘获取银翘散中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甘草、芦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银翘散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银翘散作用靶标的PPI网络;通过WebGestalt数据库和KOBAS 3.0数据库对银翘散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潜在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153个银翘散生物活性成分和580个靶点,核心靶点为PTGS2、HSP90AA1、AR、PCP4、F7,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途径、细胞衰老通路、非小细胞肺癌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类黄酮、山柰酚等核心化合物与COVID-19推荐用药的亲和力相似。结论:初步揭示了银翘散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和丝氨酸蛋白酶(recombinant 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TMPRSS2)等结合,作用于PTGS2、HSP90AA1、AR、PCP4、F7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整体调节效应而治疗COVID-19。  相似文献   
28.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乳癌围术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体位交替更换对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了解其可行性,以确保体位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有效实施。方法 对35例气管插管时间>24h的心脏手术后患者于清醒后实施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各1h交替及晨、晚问仰卧位各1h的体位护理,比较不同体位HR、SBP、SaO2值及不适情况。结果 不同体位对HR、SBP无显著影响(均P>0.01);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即刻及30min时SaO2值均比仰卧位高(均P<0.05):半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不同时间SaO2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不适症状除腰痛外,伤口胀痛、胸闷和紧张发生率仰卧位均显著高于其他卧位(均P〈0.05)。结论 体位改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无负面影响,可促进肺氧合功能,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比分析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和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HZ)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PHN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B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共治疗3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24 h睡眠时间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3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随时间下降,睡眠时间均增加(P <0.05);A组的VAS评分下降大于B组,24 h睡眠时间增加大于B组(P<0.05);两组未出现并发症及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及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 PHN,均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0.
高原地区小儿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高原地区小儿体外循环特点及其与平原地区的差别,本文总结 2001年 6月至 7月在海拔 3 700 m的拉萨地区开展小儿体外循环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