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韩双双  韩娜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06-106
临床留置导尿管时间较长的患者一般使用三腔导尿管,便于膀胱冲洗和膀胱内用药,目的是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清洁膀胱,有某些膀胱疾病的治疗.导尿成功后一腔连接尿袋,另一腔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是开放的,导致尿液流出.近来,我科对100例应用三腔导尿管患者采用一次性肝素帽封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21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80例和无院内感染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病程、其他慢性疾病、内瘘使用时间院内感染发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率低于院内感染组,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留置导尿管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混杂因素;住院时间≥21 d、未正确使用抗菌药物、Hb110 g/L、血清白蛋白35 g/L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和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免疫功能下降,临床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用药方案,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右髋部摔伤后肿痛、活动受限3d人院。患者有脑血栓病史11年,长期卧床,3d前因不慎从床上跌落,出现右髋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右髋部轻度红肿,右下肢缩短外旋畸形,右髋部局部压痛(+),右腹股沟处压痛明显,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右足趾端m运、感觉、活动可。DR示右股骨颈骨折。排除手术禁忌证,于入院后第2d行右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4例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8例在穿刺侧前臂出现血肿,经处理后无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动脉受压缺血,解除压迫后好转;其余病例无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管损伤,无需长时间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精心围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并经胃镜及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确诊为H.pylori阳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162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均给予兰索拉唑片、克拉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A组不再加用其它药物,B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C组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D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疗程均为10d。用药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疗程结束后4周进行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H.pylori成功与否。结果 B、C、D组H.pylori根除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D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中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并可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croRNA-10b(miR-10b)及microRNA-125a-5p(miR-125a-5p)在大肠癌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qPCR)方法检测37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及8种大肠癌细胞株( Caco-2、DLD1、HCT116、HT29、LOVO、SW480、SW620、SW116)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miR-10b及miR-125a-5p在37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miR-10b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资料均无关(P>0.05);miR-125a-5p的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临床病理资料均无关(P>0.05)。 miR-10b在除HT29外其余7种大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细胞组织(P<0.05)miR-125a-5p在8种大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细胞组织(P<0.05)。结论 miR-10b及miR-125a-5p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类似抑癌的作用;miR-125a-5p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相关,可帮助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及推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R-150和miR-134在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RT-PCR)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与29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miR-150和miR-134表达,并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miR-150在腺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miR-134在腺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在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50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P=0.033,P=0.041);miR-134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 结论:miR-150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有潜在的抑癌作用,miR-150和miR-134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均发生异常,提示两者均可能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