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72.
目的:探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超声医学科接诊的92例高度疑似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并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维能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评估宫颈癌的应用价值.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92例疑似宫颈癌患者中,79例为宫颈癌,诊断符合率为85.87%(79/92);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评估宫颈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单独评估,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21).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宫颈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自发性动脉破裂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2例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周内出现患侧小腿肿胀,经B超探查,确诊为下肢自发性动脉破裂。血肿清除术后行康复锻炼、控制血压治疗。结果经及时手术及正确的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达0-0-90度,随访1~2年达0-0-100度,屈伸自如,生活自理。结论全膝置换术后下肢自发性动脉破裂的发生与患者的自身血管基础病变及医源性因素有关,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以及正确的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增加内外侧半月板撕裂以及关节软骨损伤风险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前交叉韧带断裂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关节疾病诊疗中心行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受伤时长、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体质量指数(BMI)与继发性内外侧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根据受伤时长,将患者分成≤1个月和>1个月组;根据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度法,将患者则分成轻度损伤(0级和1级)和重度损伤(2~4级),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成≤20岁和>20岁组。根据患者BMI将患者分成BMI≤24和BMI>24组。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7例患者,其中男性459例,女性148例。平均年龄29岁(10~52岁),平均BMI为21.3 kg/m2,平均受伤时长1年5个月(1 d~20年)。138例患者存在单纯内侧半月板撕裂,206例患者存在单纯外侧半月板撕裂,19.3%(117/607)的患者存在关节软骨的损伤。多因素分析表明,BMI和性别是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P=0.040,OR:1.21,95%可信区间(CI):0.23~1.12;P=0.005,OR:0.50,95%CI:0.34~0.73]。BMI、受伤时长和性别是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P=0.031,OR:1.32,95%CI:1.02~1.54;P=0.009,OR:1.63,95%CI:1.16~2.28;P=0.029,OR:0.64,95%CI:0.43~0.96)。BMI和受伤时长是软骨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BMI:P<0.001,OR:2.31,95%CI:1.04~2.36;P<0.001,OR:2.62,95%CI:0.68~2.55;受伤时长:P<0.001,OR:2.22,95%CI:1.39~3.55;P=0.007,OR:0.54,95%CI:0.34~0.86)。 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随着受伤时长增加,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风险显著增加,所以患者应积极尽早手术。此外由于男性患者内外侧半月板损伤风险较女性患者增加,术前谈话及制定手术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此危险因素,对于BMI>24者,由于其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较BMI≤24者损伤加重,该类患者受伤后应该尤其重视。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6.
低分子肝素钙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大量渗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例1,男,79岁,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患者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天晚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3 075 U皮下注射.术后给予头孢噻肟钠、七叶皂甙钠、奥美拉唑,并插管引流.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之后2 h内引流口流出总量达400 ml的血色液体.凝血试验示:PT 14.6 s,APTT 54.7 s,TT 13.7 s,纤维蛋白原3.2 g/L,抗凝血酶原Ⅲ 68.6 s.血常规示:Hb 76 g/L,PLT 188×109/L.立即肌内注射血凝酶1 000 U,6 h后再注射1 000 U,并输新鲜血浆800 ml,红细胞悬液5 U.术后第3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次日复查凝血试验依然正常,伤口未再出现渗血.例2,74岁女性患者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3 075 U皮下注射.手术过程中患者渗血较多,凝血试验示:APTT 58.7 s.立即给予鱼精蛋白30 mg静脉注射,血凝酶1 000 U肌内注射.术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2天患者伤口未出现明显渗血.  相似文献   
77.
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膝关节置换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发展合适国人自身的假体意义重大,本研究介绍了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1例患者行TC-Dy—namic膝关节置换。男19例,女32例;年龄71—84岁,平均(76.4±4.1)岁;骨性关节炎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病程5~40年,症状主要为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术后行HSS评分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48-6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HSS评分平均(86.1±7.7)分(63~95分);共32例患者获48个月随访,HSS评分平均(83.5±8.1)分(60±95分)。负重位X线检查力线测量结果:术前平均膝内翻(21.0±5.8)°(9°±30°),术后下肢力线基本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或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8.
关节置换术相关感染监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院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8月对我院进行的9台关节置换手术进行了相关感染监测。采用5点采样法对面积约30m^2的手术室空气进行了4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通过棉拭子采样法对手术医师手部和手术器械(止血钳、手术剪、拉钩)分别进行14人次、76次采样并细菌培养。结果:手术间空气中浮游菌总数平均值为88.2cfu/m^3。对参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医师手部检测中有8人次的细菌培养为阳性。暴露于空气中不同时间的未使用手术器械和使用不同时间后的手术器械细菌培养结果中有11次样本为阳性。结论:在关节置换手术中,手术人员要尽力维护手术间的空气洁净度,遵守外科洗手规则,减少无菌台在空气中的暴露。  相似文献   
79.
背景背景:关节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然而,AAOS在其最新发布的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指南中强烈不推荐对首诊为单纯症状性骨关节炎的病例行关节镜冲洗和(或)清理。目的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不同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例。回顾手术录像,记录半月板成形、髁间窝成形、滑膜部分切除、游离体摘除、钻孔减压、软骨成形、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手术操作。按照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类随访,对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及HSS评分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对主要症状(疼痛、交锁、屈伸受限、肿胀)的改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结果:共1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信息,术后随访时间7~44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0级6例、Ⅰ级68例、Ⅱ级45例、Ⅲ级2例。102例(84.0%)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平均膝关节HHS评分由术前的(45.5±4.9)分提高到术后(75.6±15.1)分(P<0.05),因半月板撕裂、游离体出现引起的交锁及屈伸受限等症状在术后有较高的改善率(分别为95.2%和81.1%)。结论结论:对于伴有由半月板撕裂、游离体导致的交锁及屈伸活动受限的骨关节炎病例,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明确;对于无其他合并病变的单纯骨关节炎,关节镜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比较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CT与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15例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均接受螺旋CT容积扫描、常规MRI和MR扩散张量成像,对移植物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由1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骨科医师对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评分。结果 CT曲面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骨隧道及固定螺钉的形态及界面情况,多平面重组技术有助于显示移植物轮廓、髁间窝骨赘形成情况,容积再现技术可任意角度显示隧道内口与髁间嵴的关系。MRI可清晰显示移植物纤维束,并可提供量化数据。移植物连续性及密度/信号均匀度CT评分低于MRI(P=0.001),隧道口位置、螺钉及髁间窝形态CT评分高于MRI(P=0.001),隧道周围骨密度CT评分高于MRI(P=0.001),关节腔及周围结构MRI评分高于CT(P=0.001),CT与MRI骨隧道宽度测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观察骨隧道开口位置、测量隧道内径、评价周围骨质情况方面优于MRI,而MRI对移植物的形态和内部病理改变更为敏感。CT和MRI的新技术使ACL重建术后评价更为直观和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