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胰腺假性囊肿主要发生于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后,尤其是急性胰腺炎之后[1].对本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对巨大的假性囊肿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1993年1月至2005年8月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5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采用改良Hassab手术治疗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65例,无手术死亡,手术再出血率12.3%远期牛存率72.5%:作者认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直接原因是食管贲门区的门静脉反向血流,改良Hassab手术的目的就是除去此反向血流该手术简便、有效,是治疗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s并进行鉴定、传代。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IL-17作用HSCs 72 h后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IL-17作用HSCs 24、48和72 h后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RT-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IL-17作用HSCs后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HSCs,一定浓度的IL-17能促进HSCs α-SMA的表达并且促进HSCs增殖。IL-17能提高HSCs MMP-9和TIMP-1 mRNA和蛋白的分泌,呈浓度依赖性,且TIMP-1/MMP-9比值随IL-17浓度增加而递增。结论:IL-17不仅促进HSCs增殖,还能促进α-SMA、MMP-9和TIMP-1的表达,同时提高TIMP-1与MMP-9的比值,可能在肝纤维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两种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PIN)组60例,术前5d 给予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EIN)组60例,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0 天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CD4+、CD4+/CD8+)的情况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N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在提高患者营养指标,纠正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较EIN 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N 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EIN 组(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较单纯术后早期应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胃癌患者血清、胃液及组织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为胃癌患者医院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A组)48例和单纯胃癌组(B组)54例,同时选取5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受试者的IL-6、IL-8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IL-6、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在A、B组及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6%、68.2%和8.8%,IL-8在3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60.0%和1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胃液、组织中的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且在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IL-6、IL-8表达升高最为显著;对胃癌患者的诊治及预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胃癌血瘀证患者p53、VEG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关系,为胃癌的中医分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按照中医分型将其分为血瘀证组以及非血瘀证组,每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癌组织中p53以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血瘀证组患者胃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为77.50%,非血瘀证组患者胃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为4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患者胃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92.50%,非血瘀证组患者胃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5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以及VEGF可能为胃癌血瘀证患者的物质基础之一,同时p53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以作为胃癌血瘀证患者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ER基因表达及CpG岛甲基化状况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限制性内切酶PCR法分析91例胃癌ER的表达和30例胃癌ER墓因CpG岛甲基化的状况.结果:胃癌ER阳性率为38%(35/91),其中高分化腺癌10%(3/30),分别与低分化腺癌43%(13/30)、未分化腺癌53%(8/15)、粘液癌63%(5/8)及印戒细胞癌75%(6/8)比较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为55%(11/20),未转移组22.5%(9/40),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胃粘膜ER基因CpG岛未甲基化,而胃癌呈高度甲基化40%(12/30)(P<0.05).结论:ER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浸润、转移有关,ER阳性胃癌生物学行为差,ER基因CpG岛甲基化可能是胃癌中ER失表达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0.
用Hem-o-Lok结扎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Hem-o-Lok结扎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方法及优势.方法用Hem-o-Lok结扎夹对288例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施行LC,均采用三孔法.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264例(92%)用中大号(ML)结扎夹,剑突下切口几乎无痛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7 d(1~3 d).另24例因手术困难改用大号(L)结扎夹,均成功.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使用中大号(ML)Hem-o-Lok结扎夹行LC,可使剑突下切口仅5 mm,使用常规的腹腔镜手术设备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