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摘要】2017年RSNA关于心脏CT方面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冠脉成像方面,如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钙化积分和斑块的相关分析;②功能成像方面,如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及4D血流(4D flow)技术等;③技术研究方面,如光子计数CT(photon counting CT,PCCT)和能谱CT;④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⑤CT在心脏瓣膜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相比于2015和2016年,今年有关低对比剂剂量及低辐射剂量的研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2.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双源双能量CT能否准确区分体内尿酸和非尿酸结石,以及在非尿酸结石中区分草酸钙和非草酸钙结石。方法:纳入67例患者的81枚结石,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作为结石成分的参考标准,计算双源双能量CT区分体内尿酸结石及在非尿酸结石中区分草酸钙结石的诊断效能。结果:双能量CT分析结果为7枚尿酸结石和74枚非尿酸结石,74枚非尿酸结石中包括66枚草酸钙结石和8枚非草酸钙结石。双能量CT鉴别尿酸结石以及在非尿酸结石中鉴别草酸钙结石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7.8%、100%、100%、97.3%、97.5%和100%、80%、97.0%、100%、97.3%。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能准确区分体内尿酸和非尿酸结石,并能进一步在非尿酸结石中准确区分草酸钙和非草酸钙结石。  相似文献   
73.
王明  王怡宁  于敏  王沄  王曼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2018,(10):1009-1016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成像优化技术联合迭代算法(ClearView+)对“双低”(低辐射剂量及低碘负荷)主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2~5月在本院NeuViz 128 CT行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双低”组(管电压80kVp,对比剂40mL);B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80mL)。A组图像采用ClearView+迭代算法分别按照6个不同重建档位(0%、10%、30%、50%、70%及90%; 0%为滤波反投影)重建图像,选出图像质量最佳重建档位作为A1组,进一步对A1组图像采用AI成像优化技术进行图像优化,所得图像作为A2组;B组则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对A1,A2和B 3组图像进行客观评价,分别以测量3组主动脉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5分-优良,1分-极差)。记录和比较A组与B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CTDIvol,DLP和ED)。 结果:ClearView+90%档位分别与0%、10%、30%、50%和70%档位比较,主动脉SD显著降低、SNR及CNR显著升高(P<0.05),因此Clearview+90%作为最佳图像质量的迭代档位。三组图像定量评价,SD、SNR、CNR两两比较结果:A2组SD(12.21±2.66)A1组SNR(29.57±7.41)>B组SNR(19.09±5.65) (P<0.05),A2组CNR(47.92±12.36)>A1组CNR(38.50±8.96)>B组CNR(23.37±6.61) (P<0.05)。三组图像之间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与常规组的辐射剂量评价指标CTDIvol(2.82±0.36 vs 13.34±1.84)mGy,DLP(181.21±21.98 vs 871.17±134.26)mGy·cm和ED(2.54±0.31 vs 12.20±1.88)mSv均有显著性差异。“双低”组有效辐射剂量ED较常规组显著降低79.18%,对比剂用量降低50%。结论:AI成像优化技术联合ClearView+迭代算法,使NeuViz 128 CT主动脉“双低”扫描可以获得和常规扫描同样的图像质量且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4.
氯霉素-BSA和氯霉素-OVA偶联物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制备氯霉素(CAP)-牛血清闩蛋白(BSA)及氯霉素(CAP)-卵清白蛋白(OVA)的偶联物并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重氮化法制备CAP—BSA及CAP—OVA的偶联物,前者是将CAP先与琥珀酸酐反应生成CAP-半琥珀酸酯(CAP—HS),再进行混合酸酐反应。将反应产物CAP—HS与BSA结合,合成CAP—HS—BSA偶联物;后者是将CAP分子中的苯环上的硝基还原为氯基后,进行重氮化处理,然后分别与BSA和OVA连接,合成CAP—BSA和CAP—OVA复合物。结果:紫外图谱分析表明,CAP—BSA、CAP—OVA和CAP—HS—BSA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分别是262nm、213nm和275nm;计算得CAP与载体蛋白BSA、OVA及HS的偶联比分别为5:1、12:1和22:1。结论:成功的制备CAP—BSA及CAP—OVA的偶联物,为免疫动物制备抗CAP的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介入治疗是胆道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传统方法为导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胆道内射频消融、支架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现已逐渐在临床应用。本文就介入治疗在胆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在胸腔镜下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采用吲哚菁绿进行术前定位并接受胸腔镜下肺小结节(直径小于1 cm)切除术的45例病例资料,对患者的年龄、病灶直径、结节距胸膜距离、结节密度、吲哚菁绿定位成功率、定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吲哚菁绿定位靶病灶的成功率100%,平均结节大小6.3 mm,结节距壁层胸膜(10±11)mm,59枚结节定位后CT扫描发现局部少量气胸13例(22.0%),少量出血4例(6.7%),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病理证实肺腺癌43例(72.9%)。结论 吲哚菁绿在胸腔镜下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定位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比较不同期相数目融合得出的自定义容积图像,找到灌注CT诊断胰岛素瘤的最佳融合期相数目。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怀疑胰岛素瘤、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灌注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的患者39 例,采用后处理软件dynamic angio获取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之后将腹主动脉峰值及其邻近2、4、6、8、10 期,共计3、5、7、9、11 个时间点融合,得到5 组自定义容积图像。对5 组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胰腺实质信噪比(SNR)、肿瘤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图像质量(总体图像质量、胰岛素瘤显示)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Friedman M秩和检验。结果 随着融合期相增多,图像噪声明显减低,胰腺SNR明显增加(P均<0.001)。5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对比度为69.81±41.35,与3期融合图像的72.77±45.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5~11 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但均显著高于3 期融合图像(P均<0.05)。5 组容积图像的总体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7)。结论 5 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对比度及CNR不劣于甚至优于其他融合图像,且拥有中等图像噪声及胰腺实质SNR。灌注CT诊断胰岛素瘤的最佳融合期相数目为5期。  相似文献   
78.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估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表现。7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矢状面扫描,且均应用T1WISE作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其中5例伴有脊髓空洞,4例可见血管流空效应,2例伴有瘤周水肿。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还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外科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RA)为金标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 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 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 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 < 3 mm, 3~5 mm, ≥ 5 mm; 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  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 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 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 5 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 < 3 mm的动脉瘤, DSA/3DRA评价为3~5 mm。  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 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价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 54例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细菌性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54例肝脓肿患者中37例为单一病灶, 17例为多发病灶; 脓肿平均最大径为(10.5±5.6)cm; 穿刺技术成功率为10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全部患者穿刺引流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拔除外引流管, 平均置管时间(20.6±7.8)d; 另13例患者症状好转后, 带管出院。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