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及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征宇  于健春 《普外临床》1991,6(5):271-273,F004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癌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或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胰腺囊腺癌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结果:9例胰腺囊腺癌均呈多发囊状改变,且囊的大小不等,每例最大囊的直径均大于2.5cm,囊壁厚薄不均,有乳头状结节突人囊腔8例,囊内有分隔5例,囊壁点状,弧形钙化4例,囊壁和实性部分中等增强,CT值升高15—37Hu。结论:胰腺囊腺癌CT表现有一定特征,表现典型者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3.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蒋雄京,戴玉华,朱文玲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金征宇肾动脉狭窄是可治愈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阐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作用。1病例和方法从1992年10月至1993年2月,对6...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估轴向负荷CT检查在腰椎退性行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腰大肌放松体位(PRP)和腰椎伸位轴向负荷(ACE)两种体位进行CT检查,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观察加压前后L2~S1各椎间盘中心层面的椎管腔最大横径、纵径及硬膜囊面积的变化,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ACE与PRP体位CT检查,发现ACE体位检查后椎管横径、纵径变小,横截面积变小,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PRP体位CT检查比较,ACE体位CT检查获得了更多的放射学诊断信息,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椎管狭窄的重要依据,其临床意义优于PRP体位CT检查。  相似文献   
65.
老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 2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者,检查前均未口服倍他乐克准备.分为老年组126例,年龄60~91岁,对照组例74例,年龄38~5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平均钙化积分值、图像质量评价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胸闷、胸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陈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钙化积分值、<50%及≥50%狭窄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老年组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图像质量为1级、2级和3级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6.5%、2.3%和1.2%,与对照组(97.1%、2.0%和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安伞、简便的方法.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可做为老年患者冠心病常规检查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对Vater壶腹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l例病理证实Vater壶腹病变的MSCT表现。结果本组2l例患者中,壶腹部软组织密度影占71.4%(15/21);胆总管扩张占90.5%(19/21),平均直径(1.59±0.50)cm;胰管扩张占76.2%(16/21),平均直径(0.61±0.37)cm;出现双管征占66.7%(14/21)。病变来源于壶腹、十二指肠、胆管分别为13例、6例、2例。十二指肠来源者壶腹部见软组织密度影显示率83.3%(5/6);壶腹来源病变胆总管扩张、胰管扩张程度高于十二指肠来源病变。结论MSCT对壶腹部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可提供一定依据,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7.
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无创性监测及早期诊断疾病.近年来关于磁共振分子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应用于细胞示踪、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活体组织基因显像等.尽管该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其在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利用动态增强MRI探讨动脉粥样斑块Gd-DTPA强化的特点和强化机制.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高脂饮食联合内膜剥脱术在腹主动脉建立斑块模型.术后10~16周行动态增强MRI扫描.以71 s为间隔获得35帧TtWI,并在第3次扫描开始的同时静脉注射Gd-DTPA.扫描结束后12 h内取动脉斑块行HE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新生血管.在MRI上测量斑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曲线的描述性参数,和新生血管计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斑块强化特点.结果 静脉注射Gd-DTPA后,动脉斑块明显强化,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斑块内部强化程度不均匀,纤维成分强化较强,脂质和炎细胞聚集灶强化较弱.新生血管计数(117.7±93.3)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得到的峰值(1.05±0.30)、初始斜率(0.82±0.28)和7 min曲线下面积(4.97±1.67)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P<0.01)、0.468(P<0.05)、0.554(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新生血管生成、内膜通透性增加及细胞外基质增多可能是斑块被Gd-DTPA强化的原因.DEC-MRI定量分析斑块新生血管密度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图像优化算法对提高大体型患者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2-5月在本院NeuViz 128 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8例大体型患者(BMI>26kg/m2)。所有的患者均采用步进扫描模式,管电压100kV,自动管电流调制(233.4±46.7mAs)。对原始数据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 50%)进行重建得到A组图像,进一步对该组图像采用AI图像优化技术进行处理,所得图像作为B组。分别在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中段、左回旋支中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选取不同的兴趣区,测量这两组图像的冠状动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的医生以Likert 4级评分法评估该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1分,优秀;4分,不能诊断)。结果:患者平均BMI为(29.31±3.19)kg/m2,平均心率(64.89±8.13)次/分。与A组图像相比,B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中段、左回旋支中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的噪声分别降低了68.36%、45.89%、28.41%、32.49%和31.25%。B组图像SNR和CNR明显优于A组图像(P均<0.01)。B组冠状动脉主观评分明显优于A组图像质量(1.66±0.27 vs.1.82±0.20,P<0.001)。扫描过程中CT剂量指数为(10.6±0.9)mGy,剂量长度乘积为(167.8±26.2)mGy·cm,有效剂量为(2.3±0.4)mSv。结论:AI图像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大体型患者在低剂量扫描时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为大体型患者降低辐射剂量及优化冠脉动脉图像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能谱探测器CT单能谱影像改善脑部CT平扫影像质量的能力,并与常规探测器CT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的病人60例,其中男13例,女47例,平均年龄(45.12±13.58)岁。根据能谱CT和常规CT检查将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能谱CT获取的数据重建为单能谱(66 ke V)影像(A1组)和混合能谱影像(A2组);常规CT使用与能谱CT相同辐射剂量的扫描方案获取影像(B组)。测量脑灰质和脑白质的CT值和噪声,计算3组影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影像噪声、后颅窝伪影、脑灰质和白质对比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等级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单能谱影像和常规影像之间的CT值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阅片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A1组、A2组和B组的影像噪声、SNR、CNR分别为(1.87±0.38)HU、(2.14±0.46)HU和(2.25±0.49)HU,18.42±4.56、15.45±3.12和14.33±3.52,4.46±0.67、3.41±0.44和3.52±0.55。A1组的噪声、SNR和CNR均优于A2组和B组(均P0.001),A2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2组比A1组后颅窝兴趣区的CT值降低[(25.78±1.39)HU∶(29.47±1.82)HU,P0.001],A2组受伪影影响大于A1组。A1、A2和B组中主观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0,1.5)、2(2.0,2.8)和3(2.1,3.0),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能谱CT与常规CT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83 m Sv和1.88 m Sv。结论与常规CT相比,能谱探测器CT单能谱66 ke V成像在脑部CT平扫中,改善了影像质量并减少了后颅窝伪影,且不增加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