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51.
如何实施医疗制度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单病种费用及管理标准,保护医患双方利益,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军队医院要适应医疗体制的再次改革,就必须进行军队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研究是一个缺乏性研究但又值得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152.
胫骨远端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明确两种方法的不同指征和疗效. 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胫骨远端骨折(不累及关节面)的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其中切开组42例,闭合组52例.研究内容为骨折愈合时间、有无畸形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8~24个月).切开组中骨折愈合35例,延迟愈合3例,骨不连4例.平均愈合时间3.83个月(3~8个月),无畸形愈合患者,切口感染2例.闭合组中骨折愈合47例,延迟愈合5例,无骨不连患者.平均愈合时间3.66个月(2~8个月).两组的总愈合时间,A1型、A2型、B型愈合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3型愈合时间闭合组长于切开组;C型愈合时间闭合组短于切开组.闭合组中出现5例畸形愈合患者(其中2例外旋畸形,3例向后成角畸形),8例出现踝关节异物不适感,钢板取出后症状好转. 结论胫骨远端骨折总体上切开组与闭合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3型骨折中切开组要优于闭合组,而C型骨折中闭合组要优于切开组.如闭合复位经皮固定的患者术后存在前后成角畸形,则其存在较高的骨延迟愈合率.  相似文献   
153.
目的研究转染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磷酸三钙(TCP)对骨缺损的修复及血管形成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N1-hAng-1转染兔BMSCs,与TCP复合,修复兔桡骨1.5?cm缺损模型.分别在2、4、8、12周取材,以组织学、免疫组化、核素扫描等方法检测骨修复及血管再生状况.结果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术后8、12周骨小梁体积(TBV%)由对照组21.67±6.28和40.18±9.57升至实验组42.17±8.93和67.54±15.29(P<0.05).微血管密度(MVD)则由对照组10.18±3.54、14.28±5.03升至实验组15.23±5.67、19.64±6.47(P<0.05).实验组99m锝(Tc)放射性计数在术后4、8、12周达到68.39±21.43、85.52±26.68、98.64±29.28,与对照组37.54±12.36、55.23±18.85、75.67±26.3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ng-1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结合组织工程有助于深入加强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154.
报道1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出现中毒的救治过程。13岁男性患儿按方案疗程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进行治疗,化疗第2天逐步出现甲氨蝶呤体内蓄积、肌酐快速升高等情况。临床药师在血药浓度监测辅助下,协助临床医师制定血液透析、亚叶酸钙解救及充分水化的针对性治疗策略。在解救13 d后患儿甲氨蝶呤浓度降至安全范围。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临床实际治疗存在的治疗矛盾和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5.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EN)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41例移位的成人锁骨中段骨折,均在伤后1周内行有限切开复位,自锁骨胸骨端插入TEN内固定.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7~24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8个月.术后3 d的主观疼痛较术前有显著降低(t=3.26,P<0.01).肩关节活动度:术前前屈平均25.6°,术后2周前埔平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术前外展平均23.5°,术后2周外展平均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平均7.2个月(5.4~9.5个月)后取出TEN,没有出现再骨折.最后随访时,肩关节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95.2分(86.5~97.0分),DASH评分平均为2.5分(0.5~8.0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155°,外展平均160°.1例出现TEN远端穿出骨皮质.结论 TEN治疗成人锁骨中段明显移位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6.
邹剑  章暐  张长青 《上海医学》2007,30(8):572-57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对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在我院行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骨折类型和骨折方式,是否吸烟、饮酒及服用激素,有无各类慢性疾病史等。结果165例患者中,术前有24例(14.5%)出现骨折初期的软组织损伤,术后36例(21.8%)出现软组织并发症。早期手术组(骨折12h内进行手术治疗)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例),与延迟手术组(骨折5d后进行手术,21.8%,29/133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然而,延迟手术组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早期手术组仅出现1例。高能量损伤患者(70.3%,26/37例)与未发生高能量损伤患者(7.8%,10/128例)、骨折初期即出现软组织损伤患者(75.0%,18/24例)与未出现软组织损伤患者(12.8%,18/141例)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640、46.560,P值均<0.05)。使用激素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影响(x~2=0.097、0.000、1.420、0.560、0.000、0.200,P值均>0.05)。去除高能量损伤或骨折初期软组织损伤,饮酒与不饮酒者、吸烟与不吸烟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体重及身高者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能量损伤及骨折当时就出现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在手术后较易发生软组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7.
目的胫骨远端骨折为高能量骨折,其治疗极为棘手,尤其对于开放性胫骨远端的治疗尤为困难。我们采用混合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人胫骨下端未移位开放性骨折,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组共11例,骨折类型为局限于胫骨下端干骺端骨折或累及踝关节但关节面平整者,均采用混合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如患者存在腓骨骨折,则采用常规手术方法1/3管型钢板固定腓骨,之后作环形混合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术后抬高患肢,鼓励做脚趾的活动和踝关节的活动。术后1个月随访复查,术后2两个月进行负重训练。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开始负重时间为术后6周~12个月(平均3.9个月)。住院时间为14~60d(平均20.5d)。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4~10个月(平均7.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没有骨外露。2例患者出现原伤口感染,经过换药治疗后感染控制,自行愈合。所有患者的踝关节主、被动活动均未受限。拆除外支架时间为术后8~14个月(平均10.5个月)。拆除外支架后没有病例出现再次骨折。结论环形混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骨下端未移位开放性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8.
我院1994-2006年对12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9.
目的: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提供翼腭窝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15具成人头颅湿标本,从正中锯开,切除下、中鼻甲,前、后组筛房,上颌窦口后面腭骨垂直部骨质及上颌窦后外壁,暴露翼腭窝内的结构,逐层进行解剖,记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探查其毗邻关系。结果:经鼻腔上颌窦入路可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3mm。结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探讨结核病在耳鼻咽喉和颈部的表现,提高肺结核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已经菌培养抗酸染色,病理学检查或诊断性治疗确诊为肺结核但有误诊或合并耳鼻喉及颈淋结其他病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寻找无典型肺结核症状体征病人的耳鼻咽喉症状体征.结果 73.77%的病例首次就诊时误诊为耳鼻咽喉或淋巴结慢性炎症,16例误诊为良性肿瘤,全部病例经正规全程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 了解不典型肺结核在耳鼻咽喉的临床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