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建立臀腰部穿支血管数字化模型,为临床上臀腰部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3例新鲜男尸行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1例新鲜女尸行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臀腰部穿支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数字化构建。 结果 臀上、下动脉,腰动脉,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X线摄影图像清晰,血管显影密度均匀。构建的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形象逼真,空间立体感强;穿支血管蒂、血管体及各穿支吻合区清晰可见。 结论 在臀腰部可设计截取多种形式的跨区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带蒂颞肌颅骨瓣修复上颌骨上份缺损的优缺点。方法对6例上颌骨缺损的患者,用带蒂颞肌颅骨瓣修复上颌骨上份(眶底)缺损,同时封闭口鼻瘘。结果术后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成活,术后随访12个月,其面部外形满意,能够正常进食,进食时无食物从鼻腔返流,语音清晰。结论应用带蒂颞肌颅骨瓣重建上颌骨上份(眶下区)缺损,术后患者上颌骨外形和语音恢复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吻合指背静脉 指掌浅静脉、吻合指掌侧浅静脉重建静脉回流;采用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解决动脉缺损。结果:临床应用52例64指,其中重建静脉回流48例60指,静脉动脉化4例4指,成活62指,成活率96.9%。结论:吻合指掌侧浅静脉可作为吻合指背静脉的补充,又可完全替代指背静脉,是重建再植指静脉回流的有效手段;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可解决动脉缺损问题。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异槲皮苷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成骨分化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CCK 8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BMSCs迁移,茜素红S染色检测BMSCs钙沉积,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BMSCs中ALP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素(OCN)蛋白表达;体内实验:40只骨折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组、异槲皮苷组和BMSC+异槲皮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和腹腔注射PBS; BMSC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106个BMSCs,腹腔注射PBS; 异槲皮苷组大鼠腹腔注射40 mg/kg异槲皮苷,尾静脉注射PBS; BMSC+异槲皮苷组尾静脉注射2×106个BMSCs,腹腔注射40 mg/kg异槲皮苷。X线摄影检测大鼠骨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痂组织OCN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槲皮苷促进BMSC增殖,其中10 μmol/L效果最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异槲皮苷(5μmol/L和10μmol/L)促进BMSCs迁移、钙沉积和ALP活性,促进BMSCs中Runx2和OCN蛋白表达(均P<0.05)。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及BMSC组相比,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2周后,骨折愈合评分、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5);而BMSC组、异槲皮苷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BMSC组、异槲皮苷组和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3周后,骨折愈合评分升高,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1);与BMSC组相比,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3周后,骨折愈合评分升高,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 异槲皮苷通过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成骨分化促进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创伤后尺桡骨骨连接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21例创伤后尺桡骨间骨连接凿除后使用前臂肌筋膜瓣进行间隔以预防骨连接复发。结果 21例患者术前平均旋前和旋后角度为14°和5°,术后为65°和70°,经过6~17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旋转范围从术前的15°改善至130°,未出现骨性连接复发,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骨性连接凿除后使用前臂肌筋膜瓣进行间隔能够有效地防治创伤性骨连接。  相似文献   
56.
自Hidalgo于1989年首次报告利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1],游离腓骨瓣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迅即为头颈重建外科医师所接受.游离腓骨骨皮瓣已经成为修复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最常用的方法[2].其修复部位通常为深部组织缺损,为了监测深部移植的游离组织瓣血供情况,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14例深部移植腓骨肌瓣设计外置的远心端静脉留置管观察血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7.
自Hidalgo于1989年首次报告利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1],游离腓骨瓣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迅即为头颈重建外科医师所接受.游离腓骨骨皮瓣已经成为修复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最常用的方法[2].其修复部位通常为深部组织缺损,为了监测深部移植的游离组织瓣血供情况,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14例深部移植腓骨肌瓣设计外置的远心端静脉留置管观察血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经验及改进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探讨皮瓣临床设计应用原则基础上改进切取方法,扩大皮瓣切取面积,设计吻合浅静脉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创新设计穿支蒂皮神经皮瓣解决逆行皮瓣转位时蒂部扭转、折叠及外形臃肿问题,进一步扩大皮瓣成活面积及修复范围.结果临床应用63例65块皮瓣,其中腓肠神经、隐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前臂皮神经、掌背皮神经顺行或逆行皮瓣44块;腓动脉、胫后动脉及骨间前血管的穿支蒂皮神经皮瓣21块.应用吻合皮下浅静脉法19块.皮瓣面积30cm×10cm~2.5cm×1.5cm.59例61块皮瓣完全成活,4例部分成活.随访6个月~5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类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吻合浅静脉有利于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穿支蒂皮神经皮瓣为临床提供了新概念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超薄游离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超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修复)和研究组(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每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均持续改善,且研究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在血供、感觉及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更好,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前臂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骨折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Gustilo不同分型的前臂骨折后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患者进行前臂髓内钉的手术治疗,同时术中在骨折处置入适量的异体骨.术后第一天起允许患者前臂做主动运动.术后定期随访12~24个月.结果10例病例中8例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其余2例随访24月后,仍无骨痂生长.结论前臂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骨折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