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通过对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82-2006年中标科研课题统计分析,客观评价该所中标的科研课题数量、级别及资助额度情况的发展变化,并浅谈科研课题管理上的点滴体会和建议.方法 每5年为一年度段,共分5个年度段,对1982-2006年25年来中标的154项各级课题,从课题级别、数量及资助情况表分析.结果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科研课题中标的数量上升、中标课题级别有所提高以及获资助额度逐年增加.结论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5年来科研课题水平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多沙唑嗪和非洲臀果木提取物治疗老年不稳定膀胱和(或)逼尿肌肌力减弱的疗效.方法 44例下尿路症状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不稳定膀胱和(或)逼尿肌肌力减弱.患者随机分为多沙唑嗪组(n=23)和非洲臀果木提取物组(n=21).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排尿日记和尿流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IPSS及其中梗阻症状评分、QoL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沙唑嗪组患者IPSS中的刺激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 h排尿次数均明显减少,每次排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尿动力学证实为老化样膀胱功能表现的排尿障碍患者,多沙唑嗪及非洲臀果木提取物均有良好疗效.当患者以梗阻症状为主时,多沙唑嗪效果更好;而以刺激症状为主时,非洲臀果木提取物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女性的下尿路症状(LUTS)的发生情况及膀胱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下尿路症状(LUTS)描述、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测定.结果 调查总人数为359人.根据IPSS评分,中、重度LUTS(IPSS≥8)的总发生率39.0%;三年龄段(50~59、60~69、≥7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35.1%、46.2%和54.8%(P=0.034).以刺激症状为主者占73.8%.各年龄段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24.5±11.5)mL/s、(22.7±11.0)mL/s和(14.5±8.2)mL/s(P<0.001).刺激症状、梗阻症状和残余尿量与QoL评分呈正相关(r=0.59,r=0.40,r=0.32;P<0.001);Qmax与QoL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社区老年女性人群中的LUTS发生率很高,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Qmax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女性LUTS以刺激症状为主,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4.
选择性α1a受体阻断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5年6~11月应用选择性α_1受体阻断剂Terazosin和超选择性α_(1a)受体阻断剂Tamsulosin治疗前列腺增生症212例。结果表明,在IPSS评分、尿流率改善等方面,Tamsulosin优于Terazosin,而且在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等副作用发生率方面Tamsulosin明显低于Terazosin。认为在前列腺增生症药物治疗方面,超选择性α_(1a)受体阻断剂Tamsulosin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尿红细胞TH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血尿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48例有明确诊断的血尿患者新鲜尿标本,用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尿红细胞上被覆的TammHorsfal蛋白(THP)以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结果显示在22例肾小球性血尿中20例染色阳性(90.9%),而在26例非肾小球性血尿中只有3例染色阳性(11.5%),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认为尿红细胞TH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是一种确定血尿来源的可靠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肾癌占肾脏肿瘤的半数以上。目前肾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癌肿较大时血运丰富侧枝循环较多,肾周围常有较大之迂曲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易发生大出血,因而手术死亡率较高。Hand 和Broders(1932年)报告肾癌手术死亡率高达12%。近年来由于麻醉、输血的进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肾癌手术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增田富士男等(1978年)报告肾癌手术死亡率为4.3%。不少肾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有远处转移或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而丧失了手术治疗机会,据町田丰平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各种透明质酸合成酶亚型(HASs)mRNA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145例不同恶性度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22例正常人膀胱黏膜组织标本和4种人BTCC细胞系的HAS亚型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PCR 23循环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7例扩增出微弱的HASl mRNA条带(28%,7/25),其余无任何条带扩增出来;所有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和细胞系有一种以上的HAS亚型mRNA被扩增出来.不同膀胱癌组织、细胞系表达的HASs mRNA的种类及表达程度各不相同,但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其表达的各种HASs mRNA的种类趋向相同.每个膀胱癌组织、细胞系均有一种HASs mRNA优势表达,但其类型及优势表达程度互不相同.结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出现了HAS亚型mRNA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BTCC生物治疗潜在的靶点;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尿透明质酸作为膀胱癌的"标志物"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8.
膀胱癌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的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总结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患者的诊治效果。 方法  1985~1999年共收治膀胱癌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患者 10例。男 9例 ,女 1例。年龄 39~ 6 8岁。移行细胞癌 6例 ,均为低分化G3 肿瘤 ;移行细胞癌合并鳞癌和腺癌各 1例 ,鳞癌和粘液腺癌各 1例。腹壁转移灶 1.0~ 6 .9cm× 1.4~ 11.5cm。 结果 采用膀胱全切加腹壁转移灶切除 2例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加腹壁转移灶切除 1例 ,尿流改道加放疗和 (或 )化疗 2例 ,腹壁转移灶切除加放疗和 (或 )化疗 3例 ,单纯放疗和 (或 )化疗 2例。 10例中死亡 7例 ,其中 6例生存 4~ 14个月 ,1例生存4 1个月 ;3例存活者随访 5~ 9个月 ,未见复发。 结论 膀胱癌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癌一般分化差 ,或合并其他癌。膀胱全切加肿物切除 ,辅助放化疗虽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29.
患者男,70岁.因发现左肾上盏肿物1年及膀胱肿物1周于2009年8月13日就诊.既往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和尿路感染史.患者于2008年9月体检(CT)发现左肾盏内多个软组织密度影,平扫CT值40 HU,增强扫描CT值55 HU,延期扫描可见充盈缺损,病变范围累及中、上盏大部和左肾盂局部.  相似文献   
30.
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是2000年新发现的一个抑癌基因.众多学者对其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抑癌机制、失活原因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已发现该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