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0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和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无斑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患者中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轻型患者中无斑块和有硬斑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型和重型患者( P<0.05);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有硬斑患者(P<0.05),有硬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有硬斑和无斑块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患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活能力缺失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情况更差,有硬班和无斑块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较轻,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2.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8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阐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6例ADEM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情况、常见辅助检查及治疗与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急性起病,易于复发,常见诱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可出现免疫活球蛋白增高,受累部位包括脊髓、小脑、大脑白质、脑干等,其它辅助检查如影像学、电生理、免疫学检查等可协助诊断,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确切.结论:结合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免疫学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确诊较为准确,及时恰当的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提高对肺血栓拴塞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将1998年7月~2003年12月间确诊的66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病人近年明显增加。61~70岁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慢性心肺疾患、外科手术、创伤及骨折和恶性肿瘤也是PTE的主要危险因素。院内院外误、漏诊达57.6%。66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者占91.2%,D—二聚体(D-Dimer)≥0.5mg/L占89.5%,超声心动图呈典型改变者占70%,肺灌注扫描诊断肺血栓栓塞症阳性率96.3%,CT肺血管造影(CTPA)阳性率95.4%。结论: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多样,常因症状无特异性,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PTE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关注其临床特征并综合加以分析。血气分析、D—二聚体、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作为方便快捷的筛选指标,CTPA、肺灌注扫描显像等无创性检查对诊断PTE准确可靠,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加,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放宽和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目前股骨骨折手术后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徐莘香等报道,引起这些并发症的诸多因素中,损伤原因、部位、骨折类型与感染均不是主要的因素,而内固定技术和内固定材料是主要因素。目前交锁髓内钉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股骨骨折的优选手术方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愈合率为98.5%。而静力型改动力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方法是治疗部分类型股骨骨折的较好方法,其愈合率达到99.4%。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了61例单侧股骨骨折的患者.32例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法,29例采用静力型改动力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科1995年以来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髂前上棘骨折30例,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云南省“盲人定向行走”社区康复训练示范项目的效果,为推广盲人社区康复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盲人定向行走技能评估”标准,对云南省3个示范县(区)内已经进入随访阶段的310例康复对象的训练档案进行定向行走能力的评估。结果盲人定向行走社区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为98.7%;训练后能够进行短距离、长距离和不同路面独立行走者分别为44.5%、34.5%、19.7%;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视力状况的康复对象之间康复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致残原因康复对象之间训练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的训练效果较高龄者为优,先天失明者的训练效果较后天失明者为优。结论盲人定向行走社区康复训练是补偿视力残疾者视觉缺陷,实现其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有效方法,且投入成本低,效果显著,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非常适宜在城市和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短节段经伤椎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72例获得随访,术后对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椎管容积、腰背痛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5.2±3.5)%,脊柱Cobb角恢复至术后的(4.5±3.2)°,伤椎平均正中矢状径恢复至术后的(96.5±2.3)%,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9.4±0.6)分降到术后的(2.4±2.7)分。神经功能除术前4例A级的患者下肢感觉、运动无改善,剩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随访出现1例患者椎弓根螺钉断裂现象。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骨折复位满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功能锻炼对腰背痛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浅谈如何提高骨科临床学习的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岗  邓强  彭理斌  任姜栋 《新疆医学》2009,39(5):F0003-F0004
临床教学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院校学生从学校迈人工作岗位的桥梁课程,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临床实习是基础医学教学的延伸,是不同教学形式的转换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初始阶段。骨科专业性强,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作者对如何提高骨科实习教学质量作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科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患者17例,疗效满意。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2~65岁。病程4~72(28±3.5)个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腰痛。间歇性跛行12例,伴有明显椎管狭窄11例,双侧或单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10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2例,肌力减弱13例,性功能减退1例。  相似文献   
20.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用于治疗多节段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颈椎疾患的经典术式,在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而持久的疗效。但也常常伴有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明显减少,同时还常常伴有颈部慢性疼痛、僵硬感、沉重感,亦即轴性症状,而轴性症状与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呈正相关。笔者应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等疾患,以防治颈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