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董亮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中国骨伤》2014,27(12):995-99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行标准正侧位X片观察融合、植入物移位、相邻节段病变、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采用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逐步好转.1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年(3.1~5.3年).随访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移位等发生;9例患者钛网不同程度下沉,其中4例下沉>3 mm;4例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5.76±4.16)°提高到术后1周的(10.40±2.94)o(P<0.01);末次随访时下降到(8.57±2.8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末次随访时(14.6±1.1)与术前(8.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在恢复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2.
OBIF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治疗骨折8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应用OBIF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治疗骨折的方法,本组82例病人经3~18个月随诊(平均12个月)其中80例骨折愈合良好(97.6%)1例尚可(1.2%)1例差(桡骨固定失败)(1.2%)。该材料术后8~10个月被人体吸收融合,本组病例未见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2004第15卷第1期刊登了Currier等撰写的关于寰椎侧块螺钉同定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寰椎侧块螺钉同定技术的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上颈椎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22年7月行上颈椎手术的1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矢状位参数,包括枕颈角(C0-C2 Cobb角)、下颈椎曲度(C2-C7 Cobb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2-C7 Cobb角为15.18°±12.41°,小于术前的24.30°±15.57°;末次随访时患者的T1倾斜角为28.09°±15.20°,大于术前的24.14°±15.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0-C2 Cobb角和C2-C7 SVA增大,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ΔC2-C7 Cobb角与术前C2-C7 Cobb角的大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2-C7 Cobb角>20°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颈椎曲度减小。结论:接受上颈椎手术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下颈椎曲度减小,术后下颈椎曲度的丢失与术前C...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腰椎关节突人工关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具国人尸体腰椎标本,测量椎体和椎间盘高度;研制假体装置ZJS,并应用于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重建腰椎稳定性,不做椎骨间植骨融合,观察其腰腿疼症状的缓解程度、X光片测量腰椎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评价其初步的临床疗效。结果国人腰椎椎体后缘高度(23.43±3.10)mm~(34.45±3.28)mm,椎间盘后缘高度(5.38±1.36)mm~(7.96±2.05)mm。3例患者随访11~16个月,症状明显缓解,满意程度高。术后X片显示手术椎节活动度:前屈后伸3°,左右侧屈3.5;°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间隙高度能维持于中立位状态3.5~4.5 mm,在脊柱后伸活动时该高度亦无明显降低。结论国人腰段脊柱具备置入ZJS的条件;近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经后路椎管减压,置入ZJS既能重建腰椎稳定性,保持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又能保留手术椎节的部分活动功能,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非融合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86.
颈椎弓根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靠的三维固定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骨科学者青睐。目前此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胸腰椎的固定。近10年来,由于颈椎外科的发展及对颈椎局部解剖学不断深入的研究,此技术在颈椎亦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缺点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1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结构测量颈椎椎弓根结构复杂,其内部形态的三维结构变异较大。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椎体间都有较大的差异。1.1颈椎椎弓根的径线参数测量包括椎弓根的外径宽度、高度,内径宽度、高度…  相似文献   
87.
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间融合器(Lumhar Interbody Fusion Cage,简称Cage)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与适应证。方法:分析自1997年10月~2000年10月10例应用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Cage+节段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随访18~34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随访采用JOA评分的恢复率以评判临床疗效;椎体间融合以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Gage,椎间隙Gage周围有新生骨桥连接为评定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在最终随访时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术后1年时JOA评分恢复率为71.9%,最终随访时的恢复率为73.6%。结论:Cage融合术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8.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 ,评价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 ,对 5 0具寰椎骨标本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 :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 18~ 2 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的上方 2mm处的冠状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 ;于冠状面上保持垂直进钉 ,矢状面上钉头向头侧倾斜约 5° ,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 :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制作雌鼠维生素A缺乏模型,检测小鼠胚胎Hoxd3基因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表达的情况,探讨枕颈部发育和畸形形成中,维生素A缺乏调控Hoxd3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将健康的C57BL/6雌鼠32只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对照组(N)和维生素A缺乏组(VAD),每组16只。N组给予AIN-93M配方饲料喂养,VAD组给予维生素A缺乏饲料(根据给予AIN-93M配方修改)喂养。造模成功后,于妊娠E11.5d,麻醉孕鼠后剖腹取出胚胎,采用RT-QPCR方法检测胚胎Hoxd3基因和视黄酸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RT-QPCR检测显示,VAD组Hoxd3基因和RARs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生素A缺乏可以导致胚胎发育时期Hoxd3基因和RARs mRNA表达水平下降,易导致枕颈部的先天性畸形,此机制与作为配体的RA合成减少以及RARs普遍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骨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因颈椎退行性变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组,A组:钢板至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距离<5mm;B组:钢板至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距离5mm.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相邻节段的骨化程度按0级(无骨化)到3级(完全桥接)划分.结果:钢板上端邻近节段的骨化发生率(35%)显著高于钢板下端(16%)(P<0.01).A组的骨化发生率高于B组.且A组有13例的骨化程度是2级~3级.结论: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骨化与钢板和邻近椎间隙的距离相关,钢板距离邻近节段椎间盘越近,发生骨化的可能性越大.钢板两端距离相邻椎间隙>5mm能降低邻近节段中度到重度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