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浅谈寰枢椎脱位的治疗选择与手术适应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是指创伤、先天畸形、退变、肿瘤、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枢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而发生关节功能和/或神经功能障碍。由于寰枢椎的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有许多重要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的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是外科手术的“危险区”。此外,寰枢椎是颈椎中活动度最大的节段,其旋转活动约占整个颈椎旋转活动度(120° ̄160°)的50%以上。因此,寰枢椎脱位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原则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颈椎功能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寰枢椎脱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步很快,例如:前路经口腔…  相似文献   
52.
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提供国人寰椎的数据,探讨经寰椎后弓侧块(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50例干燥寰椎标本的后弓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等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测量得出寰椎后弓、侧块、椎动脉沟、后弓侧块螺钉通道的轴线长度,及后弓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等参数。结论 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53.
寰枢椎不稳多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但由于其解剖及生物力学上的特殊性,内固定方式也与下颈椎明显不同,目的是提供即刻稳定性,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促进融合。目前固定方式主要包括钢丝固定技术、椎板夹或椎板钩技术、Magerl技术、寰椎侧块螺钉技术及椎弓根钉技术、枢椎椎弓根钉、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等,其后又出现寰椎后弓螺钉、后弓锁定钛板、寰枢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等新技术,但各固定方式在技术及恢复上颈椎稳定性上存在优缺点,故熟悉各内固定技术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有所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两种颈椎后路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优良率,观察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角变化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JOA评分优良率观察组(90.32%)高于对照组(64.52%)(P0.05);颈椎曲度角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均较术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术中出血量少,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颈椎活动功能康复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3年3月对21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12例,女9例;年龄5-14岁,平均8.9岁。术前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前屈26.32°±5.43°、后伸49.58°±4.38°、左旋42.68°±4.46°、右旋41.55°±5.33°、左侧屈28.31°±5.47°、右侧屈27.82°±5.85°。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置钉。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颈椎活动功能情况。结果 21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置钉成功。随访12-92个月,平均32.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颈椎ROM前屈48.12°±4.92°、后伸57.91°±5.15°、左旋58.37°±5.36°、右旋57.51°±5.74°、左侧屈36.57°±4.39°、右侧屈37.44°±4.53°。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能提供可靠的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和稳定性重建,是一种使颈椎活动功能得到有效康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优势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通过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58岁,平均39.6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1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先天性颅底凹陷4例、横韧带断裂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7分。对随访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100枚椎弓根螺钉,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1.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50~450mL,平均250mL。3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过程中致侧方静脉丛损伤,后经明胶海绵及棉片压迫后止血。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3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外进入椎动脉孔,但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破裂出血,术后患者亦无明显症状。1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椎弓根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出现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1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植骨部分吸收,但寰枢椎侧方小关节已出现骨性愈合,故未予以处理,其余患者植骨均获得良好的融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7.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腔前路松解,一期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42例8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36例获3-42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4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1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例好转。结论: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诸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既往收治的患者病历及其资料进行整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在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的病例,共收集了78例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资料,依据单纯手术治疗与术后辅助中药治疗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随访阶段的病历及相关评分量表等资料。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略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对照组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而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行走、活动、劳动质量有所提高。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并且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0.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探讨寰椎经后弓侧块行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50具寰椎骨标本,对经寰椎后弓侧块的螺钉固定通道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mm处的水平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进钉方向保持与冠状面垂直,在矢状面上钉尖向头侧倾斜约5°,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