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改良枕颈融合术在上颈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枕颈融合手术在上颈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固定系统治疗11例上颈椎手术后因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或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的患者,其中9例患者获得随访,原发疾病包括先天性枕颈融合畸形3例,上颈椎肿瘤2例,上颈椎结核2例,颅底凹陷2例。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根据术后当时以及随访时的X线片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随访7~28个月,平均25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无断钉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组成的枕颈固定器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是对常规枕颈融合手术的一种补充,适用于上颈段病变因第1次手术后导致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需再次手术者,尤其适用于枕骨缺损、颅底骨质薄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对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Dick 钉、Steffee钢板等三种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评价。方法分别测量1988~2005年我院收治的206例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 凸角度、椎管内径。结果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伤椎前缘矫正率为(85.38±12.5)%,后缘矫正率为(97.88±19.3)%,后凸畸形矫正率为(93.32±20.2)%,椎管内改善率为(87.31±18.8)%,较Dick钉、Steffee钢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复位容易、固定更为牢固。  相似文献   
103.
自1992年10月到1994年8月使用Steffee钢板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3~73岁;左14例,右6例;伤后到手术时间3~5天;按Evan’s标准~([1])ⅢA型16例,Ⅳ型4例;伤前患有慢性心血管病及其它慢性内科疾病者15例。治疗方法1.材料选择:选用的Steffee钢板长120mm,窝孔相连呈纯锯齿状。配套的松质骨拉力螺钉有长90mm、100mm二种,螺纹段长45mm。术中根据患者X线摄片预弯好钢板。2.…  相似文献   
104.
SARF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 SARF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共 5 2例行腰椎后路 SARF内固定手术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随访时采用 JOA评分的恢复率以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经平匀 3 2个月 (2 0~ 42个月 )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 1年时 JOA评分恢复率为 66.7%± 2 2 .8% ,最终随访时的恢复率为 73 .7%± 2 0 .0 %。结论 :椎体间融合结合 SARF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 ,有良好的疗效 ,并具有操作简单 ,固定确实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3年11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1岁。强直性脊柱炎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截瘫2例,椎体发育不良2例。病程7~25年,平均12.8年。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水平角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评定植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按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术中出血700~2000ml,平均1100ml;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例,下肢短暂性麻痹2例。术后获随访18~35个月,平均25.6个月。植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最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从术前9.6±16.4°,矫正至术后42.6±14.3°(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33°;骶骨水平角的改变与此类似。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而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由术前97.5±45.6mm降至术后10.7±9.6mm(P<0.05)。术后疼痛、工作及社交情况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大,手术相对安全,可取得较理想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使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传统组)、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钛板组)和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改良组)治疗96例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资料。传统组患者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4.3岁;钛板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6~65岁,平均56.2岁;改良组为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患者,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6~69岁,平均55.7岁。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随访各时间点的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周及随访各时间点的颈椎椎板开门角度,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三组患者均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5~51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周的椎板开门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椎板开门角度低于钛板组、改良组(P0.01)。传统组8例(21.6%)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钛板组为3例(11.1%),改良组为4例(12.5%),传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高于钛板组、改良组;传统组5例(13.5%)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钛板组3例(11.1%),改良组3例(9.4%)。结论三种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均能达到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使用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和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同时降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索改良胫骨近端前内侧小切口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内翻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骨侧切口截骨,截骨面植骨,根据术前测量选用相应的矫形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a,参照Coventry疗效评定标准,优26膝,良13膝,中2膝,差1膝,优良率92.8%。结论:改良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方法易于掌握,截骨部位愈合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8.
随着文献对上颈椎外科治疗报道的增多,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适应证选择不当或需要再次手术翻修病例有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在此,针对上述问题,谈谈笔者的管见,与同道商榷. 1 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上颈椎关节是头颈部活动主要的关节,不可轻易融合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认.临床实践表明,多数上颈椎损伤如没有明显寰椎侧块分离的Jefferson骨折、枢椎齿状突Ⅲ型骨折、Ⅰ型Hangman骨折等可以通过规范的非手术疗法获得治愈,且能保留上颈椎的活动功能.但目前仍有少数作者对没有明显脱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新鲜寰枢椎骨折实施C1-2或更长节段的枕颈融合,这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严重颈部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109.
对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分析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以“寰椎”、“枢椎”、“寰枢椎”、“外科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3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4个国内权威数据库,及相关文章的国内外参考文献.纳入包含寰枢椎脱位具体手术方式的期刊文献,排除手术方式交代不清、同一单位或时间重复文献和护理类文献;统计分析内容:①文献来源的地区分布;②文献期刊源分布和引用频次及其排行;③手术例数的年度分布;④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929篇,符合纳入标准363篇,发表文献排名前三地区为广东、浙江、湖南,期刊为《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用频次前三的文献为“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文献病例总数7526例,1993~2000年病例数544例,手术方式主要为U型棒钢丝捆绑枕颈融合、Gallie钢丝、椎板夹等固定技术;2001~2006年病例数2673例,2007~2012年病例数4309例,主要术式为经寰枢椎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枕颈钉板或经前路松解后路或前路一期复位螺钉固定技术.7526例手术患者中,死亡患者23例(0.31%);并发症依次为切口感染、静脉丛损伤、置钉错误、神经根损伤、术后再脱位和植骨不融合.结论:10年前我国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是以后路非螺钉固定融合为主;近10年来,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为主,特别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疗效,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发表的原创手术治疗文献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  相似文献   
110.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