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右心室壁传导阻滞(parietal block)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C)诊断标准中的适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可疑ARVC先证者62例的临床评估资料,项目包括性别、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室后间隔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的方法学。方法:对16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特发性左后间隔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体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在左室后间隔左后分支区域标测到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为消融靶点,选用双弯消融导管,温控55~60°(功率20~50W)消融。结果:心动过速时的体表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射频消融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特发性左室后间隔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3.
左侧房室旁道经导管射频消融一般采用主动脉逆行法 ,但对于有明显动脉硬化的患者 ,由于其股动脉、髂动脉存在迂曲、狭窄 ,按常规逆行法往往很难或无法进行 ,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虽然经房间隔可替代上述方法 ,但房间隔穿刺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报道对 12例动脉硬化患者借助Swartz(SR0 )长鞘逆行主动脉射频消融治疗左侧房室旁道。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自 1998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侧房室旁道合并动脉硬化患者 ,共 12例 ,男性8例 ,女性 4例 ,年龄 6 0~ 70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有心动过速史 10~ 30…  相似文献   
94.
报道4例经导管射频消融证实的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LCAP)室房(VA)传导及心动过速特点。4例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EPS);(1)4例于右室心尖(RVA),其中1例于多个部位(右室流出道、左室及旁道左室端)行分级递增起搏(S1S1),观察VA传导情况;(2)于高位右房行S1S1及程控期(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观察有无房室结双径路。结果显示,RVA起搏经LCAP1:1VA传  相似文献   
95.
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侧房室旁道逆行主动脉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6.
严重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病变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电磁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33±12)岁。心动过速周期(370±95)ms。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7FNavi-Star在相关心室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右心室流出道详细标测,根据激动图上最红色区域为较早激动部位,结合大头导管记录心室波最早、且起搏时体表12导联图形与心动过速一致处,作为消融靶点。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间隔部细标,标识较体表QRS波及His束电位提前的P电位处,作为靶点。温控60℃放电消融。以基础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反复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成功消融终点。结果12例均成功消融,其中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前中间隔部,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中间隔4例、中下间隔近心尖部1例。1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在左心室后中间隔处标测时,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标志此处作为靶点,放电消融成功。手术时间为(102±25)分钟,曝光时间为(11±7)分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Carto系统通过磁场标测定位,结合心内电图重建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电激动图,可有效快速寻找最早激动点或P电位处作为消融靶点,进行电解剖标测,并可在标测导管机械损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处标志,结合起搏标测,作消融参考点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全腔镜改良Mini-Maze术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全腔镜改良Mini-Maze术治疗孤立性非阵发性AF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9±9.8)岁,其中11例持续性AF,19例长程持续性AF。手术于全胸腔镜下施行,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双侧胸壁双孔入路组及左后外侧胸壁三孔入路组。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1例(3%)左后外胸入路组患者中转开胸。1例(3%)术后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8.1±4.8)d,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为(18.3±5.9)h,出院时16例(53.3%)为窦性心律,9例(30%)为AF心律,5例(16.7%)为心房扑动心律。术后随访(6.9±2.5)个月,8例(26.6%)维持AF,2例(6.7%)转为心房扑动,20例(66.7%)维持窦性心律。复发的5例患者在术后3~4个月接受再次导管消融,4例转为窦性心律,最后随访时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24/30)。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卒中、左心房血栓和肺静脉口狭窄发生。结论全腔镜改良Mini-Maze法治疗非阵发性AF疗效满意。本研究首创的双侧双孔入路安全、可重复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sTNFR1)的变化及其可能来源.方法 连续采集30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股静脉、高位右房、冠状窦及左房血液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sTNFR1和IL-6水平,与相同部位采血的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左侧旁路)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股静脉、高位右房、冠状窦及左房血清TNF-α和IL-6水平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组增高[TNF-α:(4.45±1.76) ng/L比(0.59±0.36) ng/L、(6.67±1.43) ng/L比(0.51±0.30) ng/L、(8.35±2.03) ng/L比(0.85±0.50) ng/L、(9.97±2.70) ng/L比(0.28±0.29) ng/L;IL-6:(2.02±0.87) ng/L比(1.04±0.63) ng/L、(1.51±0.68) ng/L比(0.74±0.26) ng/L、(2.00±0.51)ng/L比(0.88±0.35) ng/L、(1.32±0.47) ng/L比(0.48±0.2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阵发性心房颤动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组[(2.41±1.35) mg/L比(1.10±0.53) mg/L,P=0.002].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左房TNF-α水平较其他三个部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6水平在股静脉和冠状窦增高,与高位右房和左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sTNFR1水平在股静脉、高位右房、冠状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左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血清TNF-α、IL-6水平及肘静脉hs-CRP水平与左房内径(LAD)存在相关性(P< 0.01或<0.05);左房sTNFR1水平与LAD呈正相关,而右房sTNFR1水平与LAD呈负相关(P<0.0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增高,心房颤动患者TNF-α、IL-6水平增高可能来源于心肌分泌,并与左房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因胸痛或胸闷 ,怀疑心绞痛的初诊病人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 ,按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 2 8例 ,单支单处病变组 34例 ,多支或多处病变组 2 4例。同时测定患者的空腹血脂 ,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胆固醇 (LDL -C)和高密度胆固醇 (HDL -C)在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C和LDC -C与病变呈正相关 ,HDL -C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血脂紊乱越严重 ,冠脉病变程度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