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01.
(20) 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标测(Carto)系统,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局灶性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治疗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应用CARTO系统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入选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25例ARVC患者,年龄36±12岁,男性17例,有家族成员35岁以下早发猝死史3例。术前行常规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脏B超检查。在窦性心律或/和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室。术中6例同时行右室造影检查。根据双极电图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对于局灶性室速,点消融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结果 20%(5/25)体表心电图发现前壁或下壁导联Epsilon波,心室晚电位阳性占88%(21/25),心脏B超发现右室不同程度的局部或整体扩张,56%(14/25)可见局部囊袋状向外膨出。所有患者均出现1~5(2±1)种左束支阻滞型室速,其中5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1例伴心房扑动,1例伴左后间隔旁道。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2%(18/25)。随访14±10(4~36)个月,原消融成功的5例室速复发。1例消融失败伴晕厥史的患者植入ICD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CARTO系统标测的电压图,参考术前心电图、心脏B超及右室造影可了解病变心肌的分布范围,对初步确定室速的病理基质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4.
环肺静脉与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和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后长期随访的成功率,探讨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路线和终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PAF患者141例,分为两组。第1组:单纯环肺静脉消融,在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和单环状标测电极(LASSO电极)指导下行同侧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至左心房-肺静脉电活动双向传导阻滞;第2组:复合消融,即在环肺静脉消融后,常规进行心房高频刺激,根据术中是否有自发或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而选择右心房峡部、左心房峡部、左心房顶部、冠状窦左心房心内膜面、左心耳部、碎裂电位、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或上腔静脉隔离等附加消融方式。比较两组的消融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第1组消融过程中6例出现自发的持续房性心动过速(auricular tachycardia,AT)转为复合消融。结果按照实际治疗原则进行分析,即第1组64例,第2组7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X-线曝光时间较第1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8±14.2)min vs.(33.1±10.7)min,P=0.002]。随访(39.2±5.2)个月,两组单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15/64)vs.26.0%(20/77),P=0.729]。第1组5例AT和4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及2例PAF治疗成功;第2组6例AT和6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和3例PAF治疗成功。两组两次或三次消融后总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56/64)vs.84.4%(65/77),P=0.603)。结论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成功率高;环肺静脉消融与复合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效果相似,但X-线曝光时间相对较短,损伤较小;对于复发的患者,寻找肺静脉以外的靶点可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5.
7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心房如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技,选择导管射频消融的70岁以上房颤患者107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电生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89例.持续性房颤18例.平均随访(25.2±11.5)个月,单次消融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三维电磁导管标测(即Carto)系统可三维显示心脏解剖结构。通过其与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27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方法组15例,行常规X线下标测和消融;Carto组12例,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扑动(房扑)持续发作时,应用Carto系统在相关心房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设计消融路标射频放电。比较两组的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常规方法组15例中,9例右房房速,6例典型房扑,13例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12例中,房速和房扑各6例,均即时消融成功;其中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1例左房房扑,1例左房房速。常规方法组中2例消融不成功,1例为法乐三联症术后房速,另1例希氏束旁自律性房速,后改用Carto系统标测再次手术消融成功。两组间比较,Carto组较常规方法组手术时间延长[(236±53)min与(179±67)min,P<0.05],曝光时间大为缩短[(16±7)min与(37±19)min,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4~8个月,Carto组中1例左房房速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本研究显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速和房扑等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较常规方法定位准确可靠、明显缩短曝光时间,且有定位记忆功能,尤其是在复杂的心动过速,简化标测,有助于准确定位靶点和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7.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可发生多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室性心动过速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2]。笔者成功为1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后房扑、房速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4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  相似文献   
108.
在宽QRS波心动过速中P波的辨认往往很困难,利用食道导联记录心房活动,可以显示清晰而特殊的P波,根据P波与QRS波(P波)的关系,对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特点:(1)男9例,女8例,年龄17~50岁;(2)阵发性心悸1个月~10年;(3)胸片、心脏超声均未见异常;(4)ECG:2例B型预激综合征,3例完全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比较肺静脉口节段性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PVA)两种术式治疗阵发性房颤在方法学、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6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30例接受SPVI术,36例CPVA术,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相似。。SPVI组经验性电隔离四条肺静脉。CPVA组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电极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记录方法学参数:手术时间、射频放电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前和术后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和左房及肺静脉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 SPVI组的手术时间(137±36)min ,放电时间(36±10)min,与CPVA组手术时间(208±61)min,放电时间(76±17)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X线曝光时间(40±13)min),与CPVA组(46±20)min相似(P=0.113)。术后随访(407±150)d,SPVI组和CPVA组手术达到终点率(93% vs. 86% P =0.343)和治愈率(70% vs. 75% P=0.650)相似。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3% vs. 8%, P=0.511)。SPVI组3例,而CPVA组无肺静脉狭窄并发症;CPVA组2例脑梗死,而SPVI组无。两组各出现1例心包填塞。结论 CPVA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SPVI术相似,而手术时间、放电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0.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生活质量随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 ,在环状电极导管 (Lasso导管 )指导标测下行肺静脉或上腔静脉电隔离 ,术后随访并行隔离术前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有 2 9例达消融终点 ,随访 1~ 2 6个月 ,17例消融成功 ,无需药物可以维持窦性心律 ,加用以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后 ,有 2 2例无房颤复发。生活质量(QOL)调查示隔离术前后相比 ,SF 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它 7项指标 :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 ,术后均有改善 (P <0 0 5 ) ;而症状列表中除胸痛外 ,心悸、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昏、活动受限 ,术后均有改善 (P <0 0 5 )。结论 部分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可行射频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 ,成功地消除房颤可明显提高患者的QOL且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