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患儿采用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重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后凸Cobb角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ird—well分级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无周围脏器、血管及脊髓损伤。1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2(23±3.6)个月。患儿胸腰段疼痛均消失,结核症状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1年x线片提示植骨均获骨性融合,Birdwell分级:I级9例、Ⅱ级3例。内固定位置均正常。末次随访Cobb角:13°~28°(15.5°±1.8°)。末次随访ASIA分级:术前B级3例均恢复至C级,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3例、1例无恢复。结论一期后路清除胸腰段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矫形效果显著,钛笼重建、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腰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2.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20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19例.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置换4例.术后定期随访,通过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植入假体位移和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异位骨化及假体融合情况.依照Odom's标准和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上肢放射痛全部缓解.未发现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的患者,术后置换假体前后屈伸活动范围(8.5±1.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5±1.2)°和(3.3±1.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3例发生异位骨化,2例出现假体融合.Odom's临床评定:优25例,良9例,一般5例.JOA评分由术前的(8.26±1.32)分增加至终末随访时的(15.71±1.89)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3.7±3.8)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0.1±2.9)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但该手术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术后异位骨化和假体融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63.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采用蒂部改进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2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换药后痊愈,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0.5~2年,皮瓣无破溃、外观良好、痛触觉恢复。结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经蒂部改进后修复范围扩大、血循环改善,是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5.
目的:了解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n-HA/PLA)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作用。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白兔,实验组于动物脊柱左侧肌肉内植入MSCs复合n-HA/PLA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右侧植入n-HA/PLA生物材料。术后4、8周取材,行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细胞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材料边缘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MSCs。术后4、8周,实验组材料内部有新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新骨量增多,编织骨向板层骨过渡。对照组材料未见新骨形成。结论:MSCs复合n-HA/PLA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很好的异位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自行研制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评价其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应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46套正常寰枢椎CT三维重建片,测量寰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横径,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横径,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以此为依据,设计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取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C0~C4)标本。测量1.5 N?m载荷下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标本按随机顺序,依次测量完整状态、不稳状态(齿突周围韧带切除)及经寰枢关节螺钉+Gallie钢丝、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C2+cage)固定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为(3.04±0.46) mm。融合器的相应宽度/长度分别设计为8/11、9/12、10/13 mm,高度设计为3.5、4.0、4.5 mm。三种内固定方式的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状态和不稳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1+C2+cage内固定在三种内固定方式中侧屈、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最小,在屈伸方向运动范围最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1+C2+cage内固定具有与目前常用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相当的稳定性,并能够提供额外的寰枢椎植骨融合点,可作为寰椎后弓缺如患者寰枢椎融合方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7.
蓝旭  文益民  葛宝丰  刘雪梅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24-1226,I000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差异。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于-196℃的液氮中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冻存的组织工程骨。选择40只新西兰白兔,将材料植入动物脊柱旁的肌肉内,实验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A、B、C和D组,A组:植入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D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术后第4、8周分别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术后第4、8周,各组异位成骨组织学评估,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或C组分别与B组比较,异位成骨能力为:A或C>B(P<0.001,P<0.05),D组材料无异位成骨。结论: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不同冻存方法对组织工程骨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aal cells,MSCs)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实验分为A组:组织工程骨用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保存;B组:组织工程骨用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保存;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MSCs培养.A组和B组的组织工程骨于-196℃的液氮中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冻存的组织工程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MSCs的粘附和分布情况、检测细胞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 se,ALP)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MSCs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均可粘附和分布,粘附于材料的细胞活力大小依次为:C组>A组>B组(P<0.01,P<0.05),粘附于材料的细胞ALP活性大小依次为:C组>A组>B组(P<0.01).各组细胞周期未见明显变化,未见异倍体细胞.结论: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9.
骨髓基质干细胞-80℃保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旭  文益民  葛宝丰  刘雪梅 《中国骨伤》2007,20(11):754-756
目的:探索适合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80℃冷冻保存的条件和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含不同浓度二甲亚砜的冻存液和不同细胞浓度-80℃深低温保存。3个月后复苏接种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存活率和贴壁率;通过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实验比较细胞分裂增殖能力;3H-脯氨酸(3H-Proline)掺入实验检测胶原合成能力;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表达。结果:不同二甲亚砜浓度保存骨髓基质干细胞复苏后的细胞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其中含5%二甲亚砜冻存液组保存效果最差,15%组最佳。15%二甲亚砜冻存液组复苏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与未冻存组相似,存活率为(85%±3%),贴壁率为(81%±5%)。骨髓基质干细胞保持较强的分裂增殖和胶原合成能力,Ⅰ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表达与5%或10%二甲亚砜冻存液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冻存骨髓基质干细胞浓度为(5~10)×106个/ml组复苏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优于(1~2.5)×106个/ml组。结论:含15%二甲亚砜的冻存液适合于骨髓基质干细胞长期保存,高浓度组骨髓基质干细胞冻存效果优于低浓度组。  相似文献   
70.
持续被动活动对下肢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活动(CPM)对下肢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24例,随机分对照组和CPM组,观察术后1、2、3和4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尿液羟脯氨酸(HOP)的变化.结果CPM组与对照组比较,血ALP和尿HOP检测指标差异显著.CPM可增加血ALP的浓度和尿HOP的合成.结论CPM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