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32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以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出院144例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男76例、女68例,年龄36~60 (47.4±7.0) 岁,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2组。A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B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同时加用拜阿司匹灵0.1 g。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结果 A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为2.03±0.11,B组INR 2.01±0.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4,P>0.05)。20例出血,总出血率为13.9%,两组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P>0.05),两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A组中9例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6.3%)。A组患者晚期死亡3 例(2%),均为颅内出血死亡,B组1例术后60 d 因反复出现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死亡,1例院外死亡,具体原因不详。 结论 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加用拜阿司匹灵,可有效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解剖学基础是心室间交通,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瓣下狭窄,以及由此导致的右心室肥厚。尽管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很高,但晚期生存患者需要面对严重并发症。进行性肺动脉反流导致的右心衰竭和心律失常是其晚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为此,我们对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爆发,恰逢主动脉急症高发的冬春时节,而主动脉急症大多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紧急处理。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下,疫期主动脉急症患者的诊疗需制订全新的流程。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和正确救治意识,既让主动脉急症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又能避免救治期间可能发生的院内疫情传播,是急诊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等相关学科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呼吁各医疗单位在严格遵守政府和医院感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实践,在"疫情防控为重,严防院内感染,确诊COVID-19患者首选保守"的前提下,提倡"择期手术适当推迟,限期手术术前隔离排查,急诊手术严格防护"的诊治原则,同时针对COVID-19疫期主动脉急症患者的急诊科接诊、病房收治、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 32 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行心内直视术转流中的肺保护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9月~ 2 0 0 2年 5月 32 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体外循环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转流中重点加强肺保护 ,避免增加肺血管阻力的外在因素 ,适当给予扩张肺血管药物。结果 :32 6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 8例 (2 .4 % ) ,其中 5例死于严重低心排 ,2例死于呼吸衰竭 ,1例死于心律失常。在ICU机械辅助呼吸平均 18h ,再次气管插管 5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中加强肺保护有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 ,减轻右心负荷 ,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减少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管外PHA生物支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外聚羟基烷酸酯(PHA)可降解生物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根据有无支架干预分为对照组和支架组。术后1、2、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应用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移植静脉局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支架组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PCNA指数、NF-κB和TGF—β1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外PHA可降解生物支架防治移植静脉狭窄有一定作用,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NF—κB、TGF—β1的表达及促进移植静脉外膜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素与阿魏酸钠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袖套法改良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模型,观察肝素与阿魏酸钠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以减少再狭窄率,为防治桥管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总动脉,分别给予肝素(800 U/kg,ip,bid)、阿魏酸钠(100 mg.kg-1.d-1,iv)及两者联合用药至术后2周。应用病理形态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术后各组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情况及药物对其影响;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阿魏酸钠组和阿魏酸钠加肝素组与移植对照组相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显著减轻(均P<0.05),PCNA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均P<0.05);肝素组与移植对照组相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素组移植静脉PCNA阳性细胞比例与移植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魏酸钠能显著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而肝素无显著抑制作用;袖套法静脉移植模型设计科学,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现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而供体的稀缺导致边缘供心使用增加.在保证优质供心充分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从边缘供心中充分发掘潜在可用的供体,以最大限度利用死亡供体器官对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供心的合理选择及维护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本文就当前供心质量评估有关现状进...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被广泛使用且远期通畅率高,但大隐静脉移植物仍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最多的桥血管,而大隐静脉移植物术后10年通畅率大约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内膜增生和粥样硬化等。防治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血管外支架。现就上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体外分离、扩增瓣膜间质细胞并诱导钙化的方法,建立体外瓣膜细胞钙化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新鲜猪主动脉瓣膜上分离并体外扩增瓣膜间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行细胞鉴定。4~8代间质细胞以含β-甘油磷酸的钙化培养基钙化诱导培养2周。钙化结节计数,茜素红S染色观察并检测钙沉积。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检测α-平滑肌波动蛋白(α-SMA)及钙化相关因子骨钙素、骨桥蛋白、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表达。结果:胶原酶消化法可从猪主动脉瓣膜上成功分离并体外扩增瓣膜间质细胞,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染色阴性。钙化培养基体外钙化诱导培养1~2周可成功诱导钙化,间质细胞自发形成钙化结节,茜素红S染色阳性,钙沉积明显增加(P0.05)。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提示钙化间质细胞α-SMA表达上调,并相对高表达钙化相关因子(P0.05)。结论:胶原酶法联合钙化培养基可成功体外构建主动脉瓣膜细胞钙化模型。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骆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 组(P<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