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有限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2003年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16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我们于2003年10月自行研制了防滑锁骨钉(系专利名,中国专利号:ZL200320123991.X),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后,自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用于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18~61岁,平均32.6岁,20~40岁者占64.5%.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余29例根据离断骨块、突出椎间盘与椎管的关系选择术式.偏一侧者行患侧开窗或扩大开窗摘除致压物,呈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行双侧开窗摘除致压物,累及椎管前方大部者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4年,平均2.6年.1例保守治疗无效者改行患侧开窗减压术.离断骨块和突出椎间盘偏一侧者6例术后均获显效;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10例术后总体恢复率仅为60%,未恢复及术后症状加重者再行PLIF而获明显改善;累及椎管前方大部者13例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病变偏一侧者可行患侧开窗或扩大开窗摘除致压物;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若突出物占位椎管以旁侧为主且该侧无明显侧隐窝狭窄时可行双侧开窗减压,若突出物占位椎管以中央为主或存在明显侧隐窝狭窄时应行PLIF或TLIF;累及椎管前方大部者应行PLIF或TLIF.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I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2~54岁,平均(37.8±9.5)岁.损伤节段:T11,12 2例,T12L15例,L1,22例,L2,3 1例,L3,41例.均为AO分型B型骨折.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7~10分,平均(9.2±0.87)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时评估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和矢状面Cobb角矫正及维持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30~170 min,平均(147.3±11.9) min;术中出血180~650ml,平均(369.1±110.2) ml.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2±4.3)个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提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等情况,骨折节段稳定.9例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术前矢状面Cobb角-21.2°~3.2°,平均-10.3°±7.8°;末次随访时-7.9°~17.2°,平均1.2°±7.4°,Cobb角明显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结论 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5.
项大业  顾传龙  范顺武  周强 《浙江医学》2005,27(1):23-26,32
目的探讨重组人亲肝素性促轴突生长因子(rh-HBNF)是否有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方法按神经挤压伤模型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雌性SD大鼠.术后第1、2、3天分别将10μl(0.1mg)rh-HBNF和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损伤神经周边,并于术后1、2、3、4周每组分别处死6只,检测各项临床和病理指标.两组各留6只,每周检测1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至第10周.结果治疗组第2、3周的SFI恢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感觉神经再生距离第2、3周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神经远端横截面积、近端横截面积、神经通过率和有髓神经纤维直径治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rh-HBNF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6.
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的意义。方法:9例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经原内固定拆除,前路减压、撑开复位、取髂骨植骨、“Z”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随访,植骨于术后3-4个月骨性融合。恢复之椎间高度不发生再丢失,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钉折断、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至少有Frankel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是治疗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7.
水囊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为棘手,尤其当小腿外侧皮肤软组织亦遭到严重创伤时,其修复更为困难。1998年6月~2003年11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水囊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下腰痛十分常见,由于其原因和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诊治仍十分困难。腰椎小关节病变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阐明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神经支配与传导模式十分必要。本实验采用逆行神经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L5/6小关节在生理和炎症状态下神经支配途径和对应背根神经节内不同神经元的表达,从而探讨腰椎小关节的神经支配模式以及小关节源性下腰痛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39.
半关节重建术后持续被动运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9~1993年共有68例骨肿瘤在本院行大块切除,并以异体骨或灭活的自体瘤骨行半关节重建术,根据术后处理情况将这些病人分为二组,一组术后关节外固定4~6周,而另一组术后即接受CPM(持续被动运动),经过5个月~4年的随访,发现CPM组膝关节(20例)平均屈曲度比固定组(21例)大50°(P值(0.001)。根据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CPM具有(1)预防或克服重建关节的强直,(2)不妨碍创口、韧带和肌腱的愈合,(3)病人相对无痛苦。  相似文献   
40.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1],国外文献报道为4%~5%[2].其中85%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经适当制动和早期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而约15%的移位骨折,需手术治疗.本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采用Synthes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