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以20只新西兰兔为对象,取双侧桡骨建立分离骨折模型,以左侧桡骨为实验组,进行低强度(30 mW/cm2)脉冲超声治疗(20 min/次,1次/d),右侧为对照(假刺激).分别于第2、3、4、5周末处死动物,取双侧桡骨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力学实验,观察骨折部位的强刚度特性及其愈合时间.结果:(1)超声治疗组骨折部位抗弯强刚度及抗扭强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超声治疗时间的增加,骨折部位抗弯强刚度及抗扭强刚度等逐渐加强(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作为一种机械刺激,可使骨折部位力学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并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2.
低强度脉冲超声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在生物学及生物力学水平上优化了骨折的愈合过程,并为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修复环境,从而不仅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而且可以提高骨折的愈合率;不仅可以促进新鲜骨折的愈合,而且能促进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骨不连的愈合.本文回顾了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折愈合促进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并对低强度脉冲超声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疗效. 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应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2例踝关节病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5~68岁,平均47.2岁.创伤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严重类风湿踝关节炎3例,马蹄足内翻2例.手术距原发病时间5~25年,平均13.6年.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查、踝负重下摄片和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个月(10~36个月)随访.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骨不连和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7周(12~21周).最后一次随访结果显示:无疼痛8例,轻度疼痛4例.7例运动和日常生活不受影响,5例运动受影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7例在任何路面行走不受影响,5例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困难,无一例患者明显跛行.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7.3分(40~57分),术后平均74.2分(50~87分). 结论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常见并发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4月,收治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3岁。其中AO/OTA分类B型18例,C型25例。分别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旁入路、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和肱三头肌远端舌形切断入路行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均未行外固定。术后1.5、3、6、12、24、36个月复查肘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结果术后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的时间为2~8d,平均3.6d。43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9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91.2%。关节活动度74°~125°,平均95°。术后2例发生切口浅层感染,1例一过性尺神经损伤,1例复位不良。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尺骨鹰嘴截骨处延迟愈合。结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不同的肘关节后方手术入路方式中,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疗效评分优于经肱三头肌旁入路、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和肱三头肌远端舌形切断入路。  相似文献   
95.
背景: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应尽量保留骨质及精确的复位内固定,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目前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仍是临床上的难点. 目的:比较AO改良张力带、钛缆环扎及镍钛聚髌器固定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设计:前瞻性对比观察.对象:选择2004-11/2006-1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8~59岁.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受伤时间< 7 d.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O改良张力带固定组(n =22)、钛缆组(n =21)、聚髌器组(n=17).AO改良张力带组中12例行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10例行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取出术;钛缆组均行钛缆环扎术;聚髌器组中10例行聚髌器单纯内固定术,7例行内固定取出术.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后有无宿主及材料反应,比较术中出血量、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工作日损耗.②比较术后3个月患膝主动活动范围及术后6个月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宿主或材料反应,聚髌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和钛缆组,工作日损耗少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缆组住院医疗费用明显多于聚髌器及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钛缆组患者患膝活动度最大,平均108°左右,远期患膝功能评分最高,平均21.3分,优良率达95.2%,且没有明显严重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其它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O改良张力带固定与聚髌器固定治疗某些髌骨粉碎性骨折能达到优良效果.钛缆环扎法适合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并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6.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索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本组收治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4岁。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复位内固定3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结果:39例平均随访30.1个月,优31例,良2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4.6%。讨论:髋臼骨折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互补而非对立,理想的手术时机为损伤后2-10d。重建钢板技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螺钉的植入方向是其技术关键。髋臼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复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肱骨干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试验生物力学的方法,在肩关节不同外展和旋转位置上,测定肱骨干内、外侧的应力、应变量,分析应变与载荷的关系。结果在肩关节中立、内旋、外旋3种位置上,肱骨干内侧应力大,外侧应力小。肩关节外展角度从90°→30°变化时,肱骨干的平均应力逐渐增加,内、外旋时,肱骨干的应力增加更快、更大;随着载荷的增加,肱骨干的应变随之增加;当肩关节的外展自90°逐渐减小到30°时,在中立位、旋转位,肱骨干上内、外侧平均应变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内、外旋45°时比中立位时应变更为明显。结论在生理载荷下,肩关节在不同的外展和旋转功能位置上肱骨干出现可重复性的应力、应变变化,且呈线性分布;肩关节30°~60°外展,同时发生旋转状态下肱骨干承受更大的应力,此时是肱骨干易发生骨折的受力状态;对于间接暴力所致的肱骨干骨折而言,肱骨干的外侧是张力侧,内侧为压力侧。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在不同的肩关节功能位置上肱骨骨折的受伤应力机制,为肱骨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人体肩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12个不同的肩关节功能位置上,肱骨受到轴向载荷时的应力、应变状况。结果 所建立人体肩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合理、准确、稳定,可以精确计算出任一个肩关节功能位置上,任一肱骨节点的应力、应变、位移状况。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是研究肱骨骨折瞬时受伤机制的理想生物力学工具。  相似文献   
99.
基因工程技术与骨创伤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高局部组织的愈合能力是治疗特殊骨创伤如老年骨折、骨不连、大块骨缺损的关键.利用基因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局部组织中各种促愈合细胞因子的浓度,从基因水平改善骨组织修复能力,从而实现促进骨创伤修复的目的.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骨创伤研究的进展,包括基因治疗的优势、不同的治疗策略及其利弊,以及在修复骨缺损、促进老年骨折愈合、治疗骨不连等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并对现存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0.
几丁糖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了解几丁糖(chitosan)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用2%水溶性几丁糖制成长1.2cm、内径1.2~1.6mm、壁厚200μm的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0cm,以对侧正常坐骨神经为对照组。术后16周进行显微解剖学、组织学、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等检查。结果几丁糖导管内有较多的再生神经纤维,相应节段的脊髓前角可见到标记阳性的运动神经元。几丁糖导管变薄,无异物及炎症反应。结论几丁糖神经导管可为缺损神经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