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报告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初步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开放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5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Ⅴ型16例,Ⅵ型3例;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7~15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骨折4~6个月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78~96分,平均88.4分.发生皮瓣坏死1例,切口局部感染1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骨折复位丢失现象.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内翻角和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骨平台多轴锁定钢板操作简便,锁定螺钉置入角度选择性高,内固定稳定性好,避免了原始及继发复位的丢失,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对策,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开放性骨盆骨折病例资料。男23例,女19例;年龄7~73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压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并发休克27例。按Tile分型:A型3例,B型9例,C型30例。软组织损伤按Gustilo-Anderson分类:Ⅰ类3例,Ⅱ类7例,Ⅲ类32例。骨盆周围皮肤软组织损伤部位:髂前上棘3例,腹股沟区5例,臀骶部5例,腰背、臀骶及大腿根部严重大面积皮肤撕脱1例。伴发其他系统损伤:颅脑损伤5例,胸部和肺部损伤7例,胃破裂2例,脾破裂3例,卵巢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5例,空回肠破裂5例,直肠乙状结肠损伤7例,泌尿系统挫裂伤23例,会阴挫裂伤19例。运动系统其他合并损伤:坐骨神经损伤3例,股神经损伤2例,骶丛损伤6例,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4例,股骨头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2例,转子下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8例,胫骨远端骨折1例,内外踝骨折2例,桡骨远端骨折3例。ISS评分9~58分,平均31.5分。结果治愈37例,死亡5例。42例患者中,骨盆骨折以外组织的损伤数量为123处,是骨盆骨折的2.9倍,其中泌尿系统挫裂伤占54.8%,会阴损伤占45.2%,肠道损伤率占28.6%。剖腹探查率42.9%,初期乙状结肠造瘘率26%,延期乙状结肠造瘘率23%。本组死亡率为11.9%,死亡组平均ISS评分为41.5分,且骨折类型均为Tile C型。存活组平均ISS评分为28.2分。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29例,单纯内固定9例,未同定4例。42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创面平均手术3.1次,5例出现深部感染,其中1例为会阴、肛周撕裂伤,受粪便污染而导致创面感染形成深部脓肿,经多次清创和乙状结肠造瘘而治愈。3例为内固定术后感染,其中2例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最终去除内固定而愈合;另1例术后出现严重感染,因败血症而死亡。1例为剖?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在兔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而探讨LIPU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成年新西兰兔制作成双侧桡骨骨折模型.一侧桡骨接受每天20min的LIPUS治疗,另一侧作为对照.术后2、3、4、5周分别处死动物.应用兔疫组化方法观察bFGF在骨痂标本中的分布.结果:在骨折愈合早期的骨痂中,新生基质、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在成熟骨化的骨基质和分化末期的肥大的软骨细胞,染色阴性.同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阳性着色的细胞数及染色程度明显减弱.结论:LIPUS可以通过增加bFGF的合成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4.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通常各具有典型的受伤机制,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患者对受伤当时记忆不清或体格检查疏忽,可能做出错误的诊断,甚至手术时才发现,给手术造成一定的难度,必要时再次手术经后外侧入路方能修复。本文报告近3年内我院后交叉韧带损伤误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9例,就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5.
颈髓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cervical cord injuries,CCI)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3、CD4、CD8、CD69、CD54、CD56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T细胞CD3、CD4和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而早期活化标志CD69则显著升高(P<0.01)。B细胞CD19表达明显增加,粘附分子CD56和CD54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急性颈髓损伤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面为T细胞的减少,B细胞的增加以及淋巴细胞活化抗原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CCI对细胞功能造成严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对CCI的刺激则表面为产生能力的增强和活化及粘附功能的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56.
背景: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应尽量保留骨质及精确的复位内固定,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目前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仍是临床上的难点。 目的:比较AO改良张力带、钛缆环扎及镍钛聚髌器固定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 设计:前瞻性对比观察。 对象:选择2004-11/2006-1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8~59岁。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受伤时间< 7 d。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 方法: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O改良张力带固定组(n =22)、钛缆组(n =21)、聚髌器组(n=17)。AO改良张力带组中12例行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10例行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取出术;钛缆组均行钛缆环扎术;聚髌器组中10例行聚髌器单纯内固定术,7例行内固定取出术。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后有无宿主及材料反应,比较术中出血量、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工作日损耗。②比较术后3个月患膝主动活动范围及术后6个月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 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宿主或材料反应,聚髌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和钛缆组,工作日损耗少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缆组住院医疗费用明显多于聚髌器及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钛缆组患者患膝活动度最大,平均108°左右,远期患膝功能评分最高,平均21.3分,优良率达95.2%,且没有明显严重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其它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AO改良张力带固定与聚髌器固定治疗某些髌骨粉碎性骨折能达到优良效果。钛缆环扎法适合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并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的传统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培养成功率,同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28份足月产新生儿脐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以含10% FBS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 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3~4 d全量换液1次.细胞贴壁之后按改良方法进行培养:方法一,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方法二,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取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15% FBS的α-MEM,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10?S的α-MEM培养基.显微镜下观察UCB-MSCs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并进行细胞化学染色. 结果:28份脐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而无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强烈表达CD105、CD29等MSCs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表达呈阴性.在特定条件下,UCB-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血中存在MSCs,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UCB-MSCs的培养成功率.UCB-MSCs具有与其他来源的MSCs类似的表型及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可望在骨组织工程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8.
多脏器疾病的老年人骨折愈合及骨折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70岁以上多脏器疾病(衰退)老年人骨折愈合问题及骨折病防治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1)老年人骨折后仔细了解骨折前疾病史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患有多脏器疾病的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由专科协同治疗,(2)早期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3)鼓励早期肢体运动,4、预防骨质疏松、关节退变、肌肉萎缩等骨折病.结果 本组随访258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3.8年.死亡8例(3.10%),恢复自主生活能力199例(77.13%);部分恢复生活能力32例(12.40%);失去生活能力19例(7.36%).骨折愈合情况;除死亡8例外,250例进行定期随访;8~10月骨折愈合225例,10个月以上骨折愈合25例;(其中包括慢性感染影响骨折愈合3例),内固定松动6例,内固定断裂4例.结论 对患有多脏器衰退老年人骨折后在内科疾病的管理监护下,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减少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能有效的提高骨折愈合和老年人日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9.
HRP法对几丁质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三怀  周世臣 《上海医学》1993,16(3):130-132
作者首次应用几丁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桥接大白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采用HRP 逆行示踪法对桥接术后8周大白鼠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几丁质桥接的大白鼠坐骨神经缺损在术后8周近侧端的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几丁质再生室长入远端的神经干中,比肌桥提前了4周。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 250 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 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