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63年6月~1983年5月,共收治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手术后急诊再出血43例,现就其治疗分析讨论如下。本组43例再出血病人中在本次住院前均有1~4次手术而又复发出血(多数有一次出血,32例)。全组病例经肝组织活检证实为血吸虫性肝硬变者22例,肝炎后肝硬变者21例。此次出血距前次手术止血后6个  相似文献   
22.
<正> 肝硬变引起门静脉高压时,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致急性大出血较为常见,需外科治疗。我院自1963年6月至1983年5月,20年来共收治肝硬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281例(包括血吸虫病肝硬变139例,肝炎后肝硬变142例),其中曾经在我院或外  相似文献   
23.
丁酸钠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酸钠(NaB)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已被证实能抑制多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衰老和凋亡。我们拟用NaB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FCM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p21WAF。  相似文献   
24.
本文总结了1977年1月~1986年12月胰腺外伤、胰腺手术或其它手术伤及胰腺并发胰漏、胰瘘20例的治疗经验。作者认为加强对胰腺损伤的认识和选择有效的手术方法,胰漏多可防止。胰漏治疗的关键是有效的外引流,促其变为胰外瘘。对胰外瘘强调综合性治疗,而放射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上述治疗6个月不愈者,主张手术。将腹腔内瘘管移植入上段空肠,此种手术安全、简便、有效。本文对胰性腹水的病理、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磷脂酶A2抑制剂-依地酸钙钠(CaNa2 EDTA)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疗效及其机理。方法在胆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诱发Wister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后30分钟,行胰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动脉灌注磷酯酶A2抑制剂质量浓度为0.5%的CaNa2 EDNa2 EDTA3.6ml,并与不治疗组、区域灌注生理盐水组及外周用质量浓度为0.5%的CaNa2EDTA3.6ml3组对照。术后4小时、9小时,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A2,并取胰腺标本行光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依地酸钙钠区域动脉灌注组在AHNP后4小时血清各酶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5)。胰腺光镜示出血坏死明显减轻,电镜示线粒体较多,分泌颗粒小且少,内质网肿胀坏死明显减轻,无溶酶体膜及核膜破裂。结论①应用CaNa2 EDTA,从抑制PLA2活性入手治疗AHNP效果确切,可行。②区域动脉灌注为一治疗AHNP的增效途径。  相似文献   
26.
目前,对重症胰腺炎的早期治疗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但早期手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曾起过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在我国,由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半数以上,手术仍是重症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重症胰腺炎病情复杂,胰外损害严重,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多次...  相似文献   
27.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共观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75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 )三组。研究结果 :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 8.1 7%和 2 9.2 7% ,麻醉效果A、B两组Ⅰ级分别为 68.0 0 %和 5 6.0 0 % ,C组Ⅰ级 1 2 .0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0 5。说明 ,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麻醉效果 ,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 ,弥补了单纯针麻效果的不足 ,术中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保留了针麻对生理功能扰乱小的优点 ,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 ,但静注唛啶应对RR、SPO2 和胆囊手术中HR、BP的变化密切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28.
外伤性胃肠破裂延迟诊断4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提高闭合性腹部损伤胃肠破裂早期诊断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 ̄1999年12月226例外伤性胃肠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78例在24h内获得诊断列为对照组(A组),48例确诊胃肠破裂时间超过外伤后24h列为延迟组(B组)。结果 B组合并伤比例高(P〈0.05),腹膜后肠道损伤多(P〈0.05),感染并发症高(P〈0.05)。结论 脑外伤及脊髓损伤合并胃肠破裂者易延迟诊断;  相似文献   
29.
胆囊管解剖变异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管的解剖变异的诊断及其在胆囊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 5 0 0例胆囊切除术时所发现的 5 2例胆囊管变异 ,对其病理类型和手术处理技巧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ERCP、MRCP所发现的胆囊管变异与手术证实的胆囊管变异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 0 .815和 0 .868,P <0 .0 0 1)。胆囊管低位汇入肝总管下端者合并胆总管结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胆囊管变异者 (P <0 .0 0 1) ;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 4例 ,皆发生在有胆囊管变异的患者 ,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胆囊管变异的患者 ,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酌情选用ERCP或MRCP ,可发现胆囊管变异 ,并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探查及必要的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镜是发现和处理胆囊管变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方法:对34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5组,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组3.3年,姑息性切除组平均20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13个月,金属支架内引流组平均12个月;外引流组6.3个月;总并发症23.5%,手术死亡率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选择性和肝段切除是更适合的,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