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1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分析 SARS临床排除病例与 SARS病例心肌酶谱和体液免疫的特征 ,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排除病例与 SARS病例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 IFCC)推荐方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双抗原夹心 EL ISA分别检测 18例 SARS临床排除病例和 4 5例 SARS病例入院第 2天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 AST)、乳酸脱氢酶 ( L DH)、肌酸激酶 (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 CK- MB)、羟丁酸脱氢酶 ( HBDH)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 ,补体 C3、C4、C反应蛋白 ( CRP)的含量 ,以及血清抗 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 :SARS临床排除病例组 AST活力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5 ) ,L DH、HBDH活力也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1) ,CK、CK- MB活力与 SARS病例组无显著差别 ( P>0 .0 5 )。 SARS临床排除病例组 CRP含量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5 )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补体 C3、C4含量与 SARS病例组差异不显著 ( P>0 .0 5 )。间接 EL ISA检测 SARS临床排除病例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均为阴性 ,SARS病例组特异性抗体 Ig G阳性 32例 ,Ig M阳性 19例 ,累计阳性 34例 ;双抗原夹心 EL ISA检测 SARS临床排除病例特异性抗体阳性 1例 ;SARS病例组特异性抗体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Th细胞含量变化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抽取肺结核患者、肺外结核患者、肺癌患者和健康人2ml肝素钠抗凝静脉血,按说明书进行胞内和膜表面分子染色,染色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分泌IL-17、IFN-γ、IL-4阳性的T细胞和CTLA-4、PD-1阳性的T细胞。结果肺结核、肺外结核和肺癌组Th17细胞含量高于健康组、Th2细胞含量低于健康组、Th1细胞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肺结核、肺外结核组Th1细胞含量与Th17细胞含量比值及Th2细胞含量与Th17细胞含量比值低于健康组。肺外结核组CTLA-4阳性的CD3+T细胞(CTLA-4+CD3+T含量)含量高于肺结核组、肺癌组和健康组,肺结核和肺癌组PD-1阳性的CD4+T细胞(PD-1+CD4+T细胞)含量高于健康组。肺结核组,CTLA-4+CD3+T含量与Th1细胞含量呈负相关(r=-0.48,P=0.014);肺外结核组,PD-1+CD4+T细胞含量与Th17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0.68,P=0.015)。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Th17细胞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于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细胞治疗科诊治的16例1型糖尿病患者经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至外周血,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予以冻存;患者采用环磷酰胺+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预处理后,经静脉回输造血干细胞.观察所有患者移植前后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C肽水平、血糖水平,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2例患者脱离胰岛素,脱离胰岛素时间在移植后3~20 d,中位时间为9 d.中位随访28周(8~44周).12例中最长已脱离胰岛素10个月余,无患者再重新依赖胰岛素.4例患者未脱离胰岛素,此4例患者移植前均C肽水平低且病程较长,但胰岛素用量均较移植前下降,所有患者胰岛功能较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未出现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 型糖尿病,初步结果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i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HST)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were mobilized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or 16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who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during November 2009 to August 2010. And then stem cells were colle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by leukapheresis and cryopreservation. The cells were infused intravenously after conditioning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antithymocyte globulin. To compare the daily dose of exogenous insulin requirements, the serum levels of hemoglobin A1c (HbA1c), C-peptide, islet cell function during the mixed meal tolerance test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APBHST. Blood glucose was monitored 7 times a day before and after APBHST. And the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 during and after APBHST.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28 weeks (range: 8-44 weeks). Twelve of 16 patients stayed free from insulin at 3-20 days post APBHST. And islet cell function greatly improved after APBHST. Four of 16 patients required exogenous insulin but the dosage decreased. And all 4 patients had a poor level of C-peptide before APBHSCT. There were no such severe adverse effects as myelosuppression. Conclusion Very 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PBHST. There is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safety in a short term. But further follow-up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duration of insulin independence and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西罗莫司为主的联合免疫治疗方案(SCTR)对肝癌肝移植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和效应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应用SCTR干预的肝癌肝移植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CD3、CD8+的表达,并对其与Tre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CTR干预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12个月内,FoxP3+ Treg的比例从术前峰值降低到术后1个月谷值,随后逐渐升高,3个月时在正常值水平(P>0.05),术后12 ~ 18个月水平逐步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和18个月FoxP3+ Treg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呈反向趋势.FoxP3+ Treg与CD3和CD8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6.37、-7.12,P<0.001).肝癌肝移植术后白介素-10、p型转化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其变化与Treg呈正相关.结论 SCTR可降低肝癌肝移植术后FoxP3+ Treg、IL-10、TGF-β的表达,并不增加排斥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肾移植是治疗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如何提高移植物及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仍然是肾移植的重要课题。B细胞群的浸润与移植肾失功间的关系尚处于争论阶段。 目的:分析CD20+ B细胞浸润与移植肾存活时间的相关性,探讨浸润B细胞在移植肾排斥反应病变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6-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研究室完成。 对象:纳入40例难治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并行移植肾切除的患者。 方法:切除的移植肾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中CD20的表达情况,CD20+ B细胞群在肾间质呈弥漫性浸润者视为阳性。计算移植肾的存活时间。 主要观察指标:统计分析CD20表达对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与移植肾排斥反应导致失功的相关性。同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高血压以及是否为二次移植对CD20表达的影响。 结果:①40例切除的移植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CD20+ 19例(48%)。②失功的移植肾中CD20的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高血压以及是否为二次移植不相关。③40例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最长为110个月,最短为2周,平均为35个月。CD20+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20-组[(34.9±5.4),(45.8±5.9)个月(P﹤0.05)]。 结论:CD20+的B细胞群浸润可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减少,导致移植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研究所适临改革调整学科转型之际,依托北京市器官移植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平台,构建以免疫学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从个体化研究生培养背景、教学模式、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多个临床学科研究生共同培养的实践模式,以期培养具有系统和整体论的医学思维人才,更好地展开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方法,并检测hUCMSC的表面标志。方法 分离脐带华通胶(Wharton's jelly),将其剪碎后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获得hUCMSC,生长至一定密度后进行传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MSC表面标志。结果 由人脐带华通胶可方便、有效地获得hUCMSC,其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并可稳定增殖和传代。hUCMSC表面标志CD29、CD44、CD105高表达,而表面标志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不表达。结论 利用人脐带华通胶组织块培养可有效获得hUCMSC,为组织工程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血清总胆汁酸(TBA)等指标在肝硬化及肝肿瘤患者中的水平,讨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3例分为三组:肝硬化代偿组5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62例,肝肿瘤组45例;对照组51例,为心、肺、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抽血检测以下指标: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总蛋白(T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化验指标的差异.结果 (1)疾病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均显著升高(P<0.01),失代偿组水平最高.(2)转氨酶均升高(P<0.01),代偿组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显著;而另两组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更为明显.(3)前白蛋白(PA)均下降(P<0.0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的水平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肝肿瘤组依次降低(相邻两组间P<0.05).(4)肝硬化失代偿前后补体C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失代偿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在肝硬化、肝肿瘤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前白蛋白(PA)更为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害程度.补体C3的改变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HS-CRP与病情进展高度相关,尽早控制炎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总胆汁酸(TBA)等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治.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移植受者尿液成分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肾移植受者,分为移植后早期检测组40例、急性排斥组10例、移植后功能稳定组10例.定期提取尿液中细胞DNA,利用PCR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与结论:在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到供者细胞DNA,随着时间的延长,尿液中供者细胞DNA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个月,有8例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消失,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2例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出现,其中7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患者,7例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对急性排斥者进行治疗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而在稳定期的10例肾功能良好受者,仅1例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提示对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进行定期检测,可以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