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道皮肤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道皮肤瘘尿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5~2004年间42例尿瘘的临床资料.根据瘘口的大小和位置分别采用简单缝合术,Y-V皮瓣成形术、皮瓣推进术进行修补.结果:42例尿瘘修补后39例成功,3例失败,一次修补成功率93%(39/42).结论:遵循尿瘘的修复原则,采用皮瓣技术和多层缝合技术,可提高尿瘘修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2.
输尿管结石ESWL失败后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输尿管结石ESWL失败后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5年10月输尿管结石ESWL失败后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50例(52侧)临床资料。结果:输尿管镜钬激光一次碎石成功46例(48侧),成功率为92.3%(48/52),2例置镜失败,2例结石移位。46例中,结石并发息肉或肉芽40例,远端狭窄10例,输尿管扭曲8例。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尿管结石ESWL失败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大鼠脊神经运动根损伤后所支配的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单纯切断左侧的L4脊神经前根,另一组同时切断左侧的L4和L5脊神经前根;以各大鼠的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分别于手术后6周和4个月时测定双侧趾长伸肌的肌湿重和肌细胞截面积,并观察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果:术后6周: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和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较正常对照侧均有明显损伤(P〈0.01).运动终板崩解变性。术后4个月: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接近正常(P〉0.05),再生运动终板结构接近正常;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与对照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单纯L4神经根切断近期可造成肢体功能损伤,但随时间推移,损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若合并L5神经根损伤将造成肢体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建立“人工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 )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方法 :对 3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的脊髓脊膜膨出患者 ,手术建立人工反射弧。进行术前与术后 6~ 1 8个月的尿动力学比较。结果 :30例中 1 3例获得了至少 1年的随访。 7例无反射型患者中 4例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 ,尿失禁消失 ,排尿间隔期逐渐延长至 3h以上 ,逼尿肌压由 (1 .37± 0 .78)kPa(1kPa =0 .0 98cmH2 O)增至(3.1 4± 1 .6 7)kPa ;6例高反射型患者全部于术后 1年左右恢复可控排尿 ,剩余尿逐渐减至 (2 2± 1 5 )ml,充盈性尿失禁消失。 1 0例获得膀胱功能控制者 ,直肠功能转为基本正常。下肢功能损伤较小。结论 :人工反射弧能安全有效地治愈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所致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95.
尿道下裂15年诊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总结过去15年尿道下裂外科诊治经验,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对过去15年收治的272例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272例患者年龄1.5-27岁,平均10.13岁,其中阴茎头冠状沟型47例(17.28%),阴茎体型120例(44.12%),阴茎阴囊型88例(32.35%),会阴型17例(6.25%)。手术方式主要为皮条埋藏法(Denis browne术)、膀胱粘膜代尿道法、横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术)及阴囊中缝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等。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由1987-1991年的39.3%升高到1992-1996年的60.4%,近5年来(1997-2001年)达到76.4%;尿瘘发生率由1987-1991年的45.9%减少到1992-1996年的29.7%,近5年来再减少到16.4%,其他并发症也相应减少。结论: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外科技术水平及缝线质量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次手术成功率逐年上升,并发症逐年下降。如果指定专人手术,加强术后护理,可望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人工反射弧治疗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后的脑干功能重塑机制。方法:应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建立人工反射弧手术前后患者脑干功能图谱。结果:术前患者脑干无激活,术后患者脑干出现激活。结论:建立人工反射弧后,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脑干形成了新的控尿中枢。  相似文献   
97.
背景:众多研究证实,嗅鞘细胞移植和生物导管在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了壳聚糖在大鼠体内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观察壳聚糖与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于2005-12/2006-05在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壳聚糖粉溶于10 g/L的乙酸溶液中,配制成10 g/L的壳聚糖溶液;显微剥离成年大鼠嗅球表面层,按常规方法行原代细胞培养。 方法:实验分为3组,每组10孔。壳聚糖组将制备好的壳聚糖溶液0.1 mL加入到培养板中,50 ℃烘箱至成膜干燥,加入40 g/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乙酸,双蒸水漂洗,晾干即可。多聚赖氨酸组按常规方法赖氨酸包被培养板。未包被组不用任何材料包被。将原代培养的嗅鞘细胞分别接种至壳聚糖包被、多聚赖氨酸包被和未包被的培养板上进行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于培养第3,5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存活和增殖状况。 结果:嗅鞘细胞可在壳聚糖膜上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及数量与未包被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与多聚赖氨酸组相比细胞数量偏低。 结论:嗅鞘细胞与壳聚糖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8.
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膀胱胆碱能神经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神经一内脏神经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膀胱肌间神经丛分布的改变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变化。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脊髓横断组和手术重建组。手术重建组大鼠术后饲养3个月,与脊髓横断组大鼠一起进行脊髓横断,再继续饲养3个月,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DiI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免疫荧光的方法显示DiI阳性标记细胞中的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改良的Kamovsky—Roots法检测膀胱铺片中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DiI阳性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前角,ChAT阳性细胞和DiI阳性标记细胞部分重叠。手术重建组和对照组相比,膀胱肌间神经纤维的数量较少,染色浓度也较浅护〈0.05);而手术重建组神经纤维密度较脊髓横断组增大,染色浓度增强妒〈0.05),且出现明显的神经再分布。结论人工体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新的传出支为体神经,可以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传出神经元的递质仍为乙酰胆碱,膀胱内胆碱能神经纤维再生和乙酰胆碱活性增强且出现神经再分布,这可能在膀胱的控制性排尿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激活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M细胞雄激素受体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将人雄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激活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转染至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不同浓度的GM- CSF以及特异性Erk1/2磷酸化阻断剂PD98059作用后检测雄激素受体报告基因CAT表达量的变化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Erk1/2分子磷酸化的改变。结果20~100 nmol/L的GM-CSF均能激活PC-3M细胞的外源性雄激素受体,CAT的相应表达量为(0.58±0.16)~(3.80±0.89)ng/mg,CAT表达量与培养基中的GM-CSF浓度成正相关;同时检测到PC-3M细胞中Erk1/2分子磷酸化程度与培养基中的GM-CSF浓度相关,在终浓度50 mmol/L的PD98059阻断Erk1/2分子磷酸化后CAT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GM-CSF能独立激活前列腺癌PC-3M细胞中的雄激素受体,Erk1/2分子磷酸化可能是GM-CSF旁路激活人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直肠充盈状态对膀胱灌注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处于直肠空虚状态和直肠充盈状态,连续行膀胱灌注测压(CMG)两次,记录不同直肠状态下的初始膀胱感觉、初始尿意感觉、急迫尿意感觉阈值。同时记录在各膀胱感觉阈值出现时的膀胱压。结果:直肠充盈状态对膀胱顺应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比直肠空虚状态下,当直肠充盈时,初始膀胱感觉、初始尿意感觉和急迫尿意感觉阈值显著性降低。结论:直肠和膀胱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神经反射通路,导致直肠充盈状态可以明显影响膀胱灌注感觉阈值。在行CMG检测前,应先检查直肠是否处于充盈状态,以免影响膀胱感觉阈值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