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单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综合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单侧唇裂术后遗留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7例单侧唇裂一期矫治术后遗留唇鼻畸形的患儿以畸形病理解剖为基础,具体分析个体唇、鼻畸形的外在表现和畸形的严重程度,实施个体化治疗,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包括唇部整形,鼻翼软骨悬吊、鼻基底整形等部分.结果 27例唇、鼻部外形均获显著改善,随访3~16个月,手术瘢痕不明显,随访期间唇鼻部外观无明显改变.结论 客观评价畸形的外在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从针对其形态解剖特点入手,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与Clusterin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瘤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spase-3与Clusterin在34例血管瘤和6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aspase-3与Clusterin在34例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增生期分别为31.3%、81.3%,消退期分别为72.2%、38.9%,而在正常皮肤均不表达,其中,Caspase-3在增生期中的表达低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Clusterin在增生期中表达高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usteri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表达与Caspase-3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TNF受体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患者TNF受体Ⅱ(TNF receptor Ⅱ,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情况. 方法收集22例自愿捐献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标本,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设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NFR-Ⅱ基因1573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 与GeneBank比较.结果 实验提取DNA浓度均>0.5 μg/μL,纯度(A260/A280)均>1.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相近,符合实验要求.13例瘢痕疙瘩标本检测示不同程度突变,突变率为59.1%;9例1663编码子发生点突变,,占总数的40.9%.与外周静脉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 结论 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TGF-β与病理性瘢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和功能障碍。其组织学特点表现为细胞外基质成分过量沉积 ,胶原排列紊乱[1] 。近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形成机理方面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发现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 ,TGF β)的作用较为肯定。我们就TGF β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介绍如下。1 TGF β的结构和功能TGF β主要有TGF β1、TGF β2 、TGF β3、TGF β4 、TGF β5共 5种异构…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一种新型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选择2000-06/2006-04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指背远端皮肤缺损患者9例,应用指背动脉为蒂的邻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背远端皮肤缺损。皮瓣轴线为邻指的指背动脉,血管蒂为相邻的患指指背动脉与邻指指背动脉,旋转点位于患指近节的中部或远1/3段。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4cm×3cm,最小为2cm×1cm。结果显示术后9块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各指尖关节伸屈功能良好。随访6个月9例,随访18个月7例,手指外形较为满意,活动度恢复正常。提示以指背动脉为蒂的邻指背侧岛状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损伤较小,适用于移植修复指背远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6.
人白细胞介素24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测量瘢痕疙瘩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4的表达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24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选取2004-06/2005-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患者,瘢痕疙瘩标本12例,正常瘢痕标本10例,行巨乳缩小、除皱术、植皮等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标本取材部位为颜面、前胸、四肢等,切取后液氮保存。②低温条件下切取秤量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电泳鉴定总RNA完整性,并统一调整总RNA含量为10g/L,-70℃储存。RT-PCR二步法合成cDNA。③以正常皮肤、正常瘢痕为对照,以GAPDH作为扩增内参照基因,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各类标本总RNA反转录的cDNA模板浓度调整相对一致进行扩增反应。以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光密度积分值之比作为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的相对含量,比较白细胞介素24mRNA在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类组织标本中总RNA抽提结果: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抽提总R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后显示较清晰的18s和28s条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2.0。②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4和GAPDH基因表达产物通过RT-PCR方法得到的特异性DNA片段长度分别为173bp和577bp。瘢痕疙瘩的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吸光度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0.577±0.113,1.070±0.185,1.139±0.195;t=7.436×10-8~4.745×10-8,P均<0.01),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白细胞介素24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本一致(t=0.405,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4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有关。提示采用基因疗法提高早期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24的含量与活性,可能为瘢痕疙瘩的康复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探讨解决脂肪移植存活率低的有效途径。方法:在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时期实验侧和对照侧移植体剩余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脂肪组织移植后存活良好,实验侧脂肪块剩余体积明显大于对照侧,未见明显液化吸收。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存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的影响,探讨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含有hIL-24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Bcl-2、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感染Ad.IL-24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都低于腺病毒空载体组和瘢痕疙瘩组。结论:IL-24基因可抑制瘢痕疙瘩戍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VEGF和前列腺素E1对移植脂肪早期血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质粒转染移植脂肪组织和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Lipo—PGE1)局部应用对移植脂肪颗粒早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在颗粒脂肪移植的动物模型中,分别应用PCD-VEGF165质粒、Lipo—PGE1、PCD-VEGF165质粒+Lipo—PGE1。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组织的VEGF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移植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值。结果各实验组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量及微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VEGF165基因质粒能在移植脂肪组织中表达外源性VEGF蛋白,诱导移植脂肪血管的新生,Lipo-PGE1能有效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管生成,VEGF165基因质粒和Lipo—PGE1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压电击穿胸壁合并心包、肺严重烧伤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 床 资 料患者男,21岁。1996年3月29日雨后埋置水泥电杆时,被10kV高压电击伤,即送当地县医院抢救。伤后昏迷约2h,苏醒后不能回忆事发经过。Ⅲ度烧伤30%TBSA,创面主要分布于躯干左侧,包括头面、臂、胸壁、上腹、髂、大腿外后侧、足半侧、右手腕及右前臂下1/3等部位。早期按常规处理烧伤创面及抗休克治疗,除胸壁创面包扎外,其余创面采用暴露疗法。静脉滴注氧氟沙星、灭滴灵防治感染,同时应用1.6-二磷酸果糖保护心脏功能。3月30日患者突发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病情垂危,急请我科与胸外科专家会诊。查体:左胸壁创面继发巨型洞穿(3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