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医药卫生   10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切痂其骨骼肌解偶联蛋白(UCP)2、UCP3 mRNA表达水平的异同. 方法选用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112只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分成4组A组不切痂,分别于伤后8、24、96、120、168 h处死;B组伤后8 h切痂,于伤后24、96、120、168 h处死;C组伤后24 h切痂,伤后96、120、168 h处死;D组伤后96 h切痂,伤后120、168 h处死.测定各组大鼠各时相点的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以及腓肠肌UCP2、UCP3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血清瘦素水平A组大鼠伤后24~16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B、C、D组伤后120 h和(或)168 h均高于A组(P<0.01).(2)血清TNF-α水平A组伤后各时相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组伤后各时相点均低于A组(P<0.05或0.01).C组伤后168 h低于A组(P<0.05).(3)腓肠肌UCP2 mRNA的表达量A组大鼠在烫伤后8 h即已明显升高(P<0.01),24 h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B、C组伤后168 h时分别为0.32±0.20、0.35±0.15,明显低于同时相点A组 0.71±0.12(P<0.05).各组腓肠肌UCP3 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UCP2类似. 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UCP2、UCP3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代谢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休克期切痂可降低这一表达,降低代谢率.  相似文献   
82.
烧伤脓毒症早期心肌内泛素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烧伤脓毒症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 30 %Ⅲ度烫伤复合腹腔注射内毒素(6mg/kg)动物模型 ,分为伤后 2h和 6h组 ,同时设对照组 ,通过核糖核酸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后 2h和 6h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 2 4kb条带和 1 2kb条带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其中 2 4kb条带的升高更明显 (P<0 0 1)。提示烧伤脓毒症早期心肌内重要的蛋白降解途径———泛素系统活性呈持续增强现象 ,预示蛋白降解代谢可能显著增加。结论 该发现对进一步从代谢角度研究烧伤脓毒症时心肌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瘢痕组织与成人正常皮肤中神经丝蛋白(NFP)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变化,阐明神经再支配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标本取自烧伤瘢痕愈合后11~26个月来我院进行修复手术的病人,正常对照选自同一病人的供皮区.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光镜下观察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上皮中神经丝蛋白(NFP)的表达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表皮基底层细胞的标记情况.结果随着瘢痕的形成,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上皮中神经纤维的数量表现为早期明显增强,随着瘢痕的成熟,神经纤维的数量逐渐减少.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NFP的动态变化呈现一致性,瘢痕早期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较强,瘢痕后期的表达减弱.结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的皮肤中神经丝蛋白(NFP)的变化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性与创面愈合的结局密切相关.神经调节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4.
虽然目前临床上运用各种手段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进行覆盖并消灭了创面 ,但均存在无排泄汗液等功能的缺陷 ,严重影响着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 ,加速与促进受伤皮肤修复后功能的重建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从基础到临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将会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 ,细胞疗法 (Celltherapy)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 ,而细胞疗法中应用最多的靶细胞即是各种干细胞。从人体发育学来看 ,皮肤及其附属器 (毛发、汗腺、甲、皮脂腺等 )均是由外胚层衍生而来 ,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85.
烧伤休克防治措施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烧伤休克属低血容量性休克,但它与出血性休克血容量急剧减少的发病机理不同,它是由于体液渗出所致的渐进性血容量减少.这种减少有一个时间过程,随烧伤面积与深度和机体状况不同而时间有所长短,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1h就有发生休克的可能.所以烧伤后及时快速补液,就成为防治休克的最主要措施,我们认为防治烧伤休克,补液应遵循"及时、快速、足量"的六字方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应使休克期复苏治疗达到以下三个目的:①纠正"失代偿性显性休克",尽快改善机体缺氧状况,使组织氧输送量和氧耗量恢复正常;②纠正"代偿性隐匿性休克",迅速恢复胃肠道血液供应;③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6.
87.
烧伤外科专业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β的三种异构体 (TGF β1,β2 和β3 )及它们的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学技术确定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 30例不同胎龄(13~ 31周 )的胎儿皮肤和 5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bFGF、EGF、TGF β异构体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外基质中 ,而其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内。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发育 ,这些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 ,在晚期妊娠胎儿(胎龄 2 9~ 31周 )和成人皮肤中 ,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 ,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结论 bFGF、EGF、TGF β的异构体及其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在妊娠早期胎儿皮肤中 ,这些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烧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和肠道内Ig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分别测定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D 乳酸水平和肠道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结果 伤后血浆D 乳酸水平明显升高 ,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并于伤后第 3周达到最高点 ;同期肠道内IgA含量明显减少 ,于伤后的第 2周达到最低点 ;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结论 烧伤后肠道屏障的损伤涉及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多方面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研究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对烧伤脓毒症大鼠肝脏NF κB的活性和IκB α含量以及肝脏TNF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0 %TBSAⅢ度烫伤加内毒素攻击大鼠为模型模拟临床烧伤脓毒症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脓毒症组、烧伤脓毒症 蛋白酶体抑制剂ALLN处理组、烧伤脓毒症 NF κB抑制剂PDTC处理组 ,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EMSA)分析肝脏NF κB活性 ,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肝脏IκB α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肝脏TNF α的变化。结果 NF κB于伤后 1h明显活化并达到高峰 (P <0 0 5 ) ,IκB α表达先减少后逐渐恢复 ,应用泛素系统抑制剂可以抑制IκB α在肝脏中的降解 ,而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和NF κB抑制剂均可降低肝脏NF κB的活性和减少TNF α的释放。结论 表明烫伤脓毒症大鼠肝脏NF κB活性明显增强 ,而干预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可通过抑制IκB α降解实现对肝脏中NF κB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