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医药卫生   129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物喋呤对烫伤脓毒症大鼠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喋呤BH4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脓毒症中的生物学效应,阐明BH4对一氧化氮(NO)诱生的调控作用。方法:7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烫伤对照组(n=10)、烫伤后金葡菌感染组(n=40)和羟基嘧啶(DAHP)拮抗组(n=16)。无菌留取动物肝、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I(GTP-CHI)、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同时测定组织中BH4和NO的水平。结果:烫伤后金葡菌感染组动物肝、肺组织中GTP-CHI基因表达明显上调,BH4产生显著增加,iNOS mRNA表达和NO的水平亦明显升高,DAHP组GTP-CHI基因表达上调和BH4合成NO的产生亦明显下降。结论:烫伤后金葡菌感染可诱导体内BH4的合成,BH4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调控着iNOS所介导的NO大量生成,从而对金葡菌脓毒症的病理过程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2.
HBsAg阳性的母亲在围产期通过密切接触易使婴儿感染HBV.我国IIBsAg在人群的阳性中经抽样普查为10%(RPHA法).我院自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为阻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对42例HBsAg阳性(RPHA法)母亲的生嬰进行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将21例未作预防注射的作为对照,最长追查了12个月,分四组总结如下: 1.第一组:联合用HBI G和乙肝疫苗共34例(HBI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提供,批号为8202、8302、8303,抗HBs的滴度1: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双清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12小时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 ,复制“二次打击”MODS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 3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恢复肠道血流即刻或注射酵母多糖后静注双清注射液 ,对照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肌酐、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含量以及肺和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4 8、72和 12 0小时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打击后“预防”给药效果优于“二次打击”后“治疗”给药。结论 :双清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器官保护作用 ,能提高 MODS动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初步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致炎效应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取其腹腔巨噬细胞,培养3d后以10mg/L HMGB1刺激。刺激完毕后直接在培养瓶中裂解细胞,分别采用免疫沉淀、免疫印迹法和凝胶阻滞分析等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1(STAT1)以及STAT3的活化情况。结果 HMGB1可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STAT1、STAT3在短时间内(2h)活化,其中STAT3活化最为迅速,10min即可达到活化高峰。但HMGB1不能在短时间内(2h)诱导JAK2活化。结论 JAK/STAT途径可能参与了HMGB1致炎效应的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5.
危重病有关的高钠血症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般认为,高钠血症是指血钠浓度大于145 mmol/L的临床常见电解质紊乱状态.ICU住院患者高钠血症发病率约为2%,明显高于普通住院患者,病死率也相当高[1].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高钠血症症状的观察和治疗都比较复杂,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对治疗高钠血症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我们查阅了近年有关高钠血症的文献,对危重病患者出现的高钠血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肠内注射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SMAO) ,1h后松夹恢复灌流。大鼠随机分为预防、治疗和对照 3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再灌后 30 min肠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mg/ kg,稀释至 1m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0、2 .5和 6 .0 h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和皮质醇含量。结果 治疗组及预防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1) ,IL 10和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卡巴胆碱肠道给药能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全身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轻微 ,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7.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4个单位共同协作,于1993年4月至1994年11月进行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健康献血员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北京协和医院的结果发现,献血员中抗-HCV的阳性率以市区志愿献血员为低(0.42%),其次为农村献血员(5.60%),市区职业献血员最高(14.49%)。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随访3个月以上的受血者中,抗-HCV阳性率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15.34%(14/91),华西医科大学24.59%(15/61),上海医科大学13.18%(12/91)和北京医科大学1.53%(1/65),而同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以往相比明显下降。表明现有献血员的各项筛选尚不能完全排除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8.
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在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专科护质量指标在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以医院护理常规为基础,建立包括吞咽障碍评估、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吞咽障碍宣教、交接班五个方面的护理质量标准及细则。运用这五方面的专科指标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比较专科质量指标开始实施时(2014年11月)和实施半年后(2015年4月),吞咽障碍护理质量中吞咽障碍评估正确率、护士操作正确率、患者及照顾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记录书写合格率、交接班合格率的情况。结果专科质量指标实施后,各方面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吞咽障碍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结论吞咽障碍专科质量指标的实施,使吞咽障碍的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能提高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助于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早期口服补液对犬50%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胃、空肠及膀胱置管,24 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其颈、背和胸、腹部约50%TBSA Ⅲ.烧伤.随机分为不补液(NR)、口服补液(OR)和静脉补液(IR)三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 h NR组无治疗,OR和IR组于伤后30 min开始按Parkland公式分别从胃管和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伤后24 h起各组犬均实施静脉补液.测定犬伤前(0 h)和伤后2、4、8、24、48和72 h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心输出量(CO)、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尿量以及胃黏膜CO2分压(PgCO2)和小肠黏膜血流量(IMBF),并记录伤后72 h死亡率.结果 与伤前相比,各组犬MAP、CO、dp/dtmax,、IMBF和尿量在伤后2 h均大幅降低(P<0.01),而SVR和PgCO2显著升高.两补液组上述指标伤后8 h开始恢复,72 h IR组除IMBF外均恢复至伤前水平,但OR组CO、SVR及胃肠组织灌流指标仍差于伤前水平(P<0.01).NR组上述指标持续恶化,伤后24 h内无尿并全部死亡.OR组血液动力学和内脏组织灌流指标显著优于NR组,但差于IR组.伤后72 h死亡率NR组为6/6、OR组3/6,而IR组为0/6.结论 50%TBSA烧伤后早期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效果虽差于静脉补液,但相比不补液,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内脏组织灌流,减少早期死亡,有潜力成为战争或灾害时静脉液体复苏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建立汗腺导管部细胞分离的新技术.方法 成人仞厚皮片和薄中厚皮片标本(n=10)剪碎后用Ⅱ型胶原酶消化12 h,吸取并转移汗腺导管到培养皿中贴壁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培养细胞的汗腺特异标志CEA、CK8、CK18、CK19抗原表达,并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培养细胞膜上阿米洛利(amiloride)敏感Na~+离子通道,用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间实验数据.结果 汗腺导管贴壁48 h后,围绕汗腺导管出现单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生长2~4周融合成片.流式细胞学检查示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与原代培养汗腺细胞在癌胚抗原(CEA)阳性率[(90.26±1.12)%vs.(89.70±1.43)%]和细胞角蛋白8(CK8)阳性率[(94.41±1.84)%vs.(93.65±1.6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染色汗腺导管细胞抗CEA、CK8、CK18、CK19染色均为阳性.RT-PCR表明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表达CEA、CK8、CK18、CK19基因,Western Blot清晰显示CEA条带,CK8、CK18、CK19蛋白条带.膜片钳检测表明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膜上存在amiloride敏感Na~+离子通道.无血清表皮细胞EpiLife培养基在汗腺导管细胞生长过程中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结论 从仞厚皮片和中厚皮片分离培养汗腺导管部细胞的方法较传统的分离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EpiLife培养基可抑制培养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可以在体外建立最佳汗腺导管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