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腹部切口感染和裂开是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经多年临床观察和治疗,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明显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对23例足踝部软组织(跟腱)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动脉下段穿支供血携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复合)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cm×5cm~10cm×18cm。结果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过二期扩创游离植皮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随访2~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色素沉着、溃疡,皮瓣感觉恢复约S2,跟腱重建患者踝关节达功能位,恢复了劳动能力。结论以腓动脉远端穿支血管供血为蒂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变异率低,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骨外露,骨髓炎,跟腱缺损,复合组织瓣(携带跟腱及肌肉)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一蒂双叶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 ̄05—2012 ̄05依据胫后动脉各穿支分布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并切取以胫后动脉为蒂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肢体两邻近创面16例,将两分叶穿支皮瓣重新组合改形后修复不规则创面6例。其中游离移植12例,同侧带蒂转移8例,健侧桥式转移2例。结果 22例44叶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供区植皮无溃疡或磨损。结论对于肢体两邻近创面、洞穿性创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创面,采用胫后动脉分叶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具有设计灵活、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供血可靠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骨间后动脉血管变异时前臂背侧皮瓣的切取方法.方法 以骨间后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时,遇到血管变异共9例,采取以骨间后动脉桡侧支为蒂切取逆行岛状前臂背侧皮瓣、以骨间后动脉近端为蒂切取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切取游离前臂背侧穿支皮瓣等方法,进行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结果 9例皮瓣中有8例顺利存活;1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青紫、小水泡,及时对症处理,5 d后部分皮缘形成干痂,皮瓣颜色恢复正常,脱痂后存活.9例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外形满意.结论 以桡骨间后动脉侧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瓣逆行转移,以骨间后动脉近端或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是解决骨间后动脉血管变异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脑脊液以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100%)患者均有头痛症状,61例(98%)有发热,48例(77%)有脑膜刺激征,1例患者出现左眼外展受限,2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平均病程17 d,93%的患者病程短于30 d.80%的患者脑脊液初压增高,91%的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多.81%的患者蛋白含量增高,35%的患者氯化物在正常范围,65%的患者氯化物稍低,均高于110 mmol/L,94%的患者糖含量在正常范围.7例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液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阳性,1例脑脊液EB病毒IgM抗体阳性.62例患者脑CT均无特异性发现,23例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I)检查的患者中,有9例可见脑膜强化,强化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52%的患者存在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局部或散在慢波增多.结论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脑脊液氯化物稍低,部分患者脑MRI可见脑膜强化.  相似文献   
36.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脑脊液以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100%)患者均有头痛症状,61例(98%)有发热,48例(77%)有脑膜刺激征,1例患者出现左眼外展受限,2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平均病程17 d,93%的患者病程短于30 d.80%的患者脑脊液初压增高,91%的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多.81%的患者蛋白含量增高,35%的患者氯化物在正常范围,65%的患者氯化物稍低,均高于110 mmol/L,94%的患者糖含量在正常范围.7例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液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阳性,1例脑脊液EB病毒IgM抗体阳性.62例患者脑CT均无特异性发现,23例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I)检查的患者中,有9例可见脑膜强化,强化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52%的患者存在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局部或散在慢波增多.结论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脑脊液氯化物稍低,部分患者脑MRI可见脑膜强化.  相似文献   
37.
<正>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肌病是一种以出现血清抗SRP抗体为特点的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目前国际上有关此类病例的报道不超过100例,国内完整病例报道尚不多见。现对1例抗SRP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进行报道,以供临床借鉴。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主因"吞咽困难半年、四肢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切取以轴型血管为蒂,跨越其解剖学供区,连同另一轴型血管解剖学供区的部分或全部形成跨区联合皮瓣,转移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小面积6cm×9cm,最大面积16cm×42cm。结果:本组共48例,其中有2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4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4年,皮瓣弹性好,质地柔软。结论:相邻皮瓣供区的轴型血管之间存在着分支吻合,根据这些吻合支的桥梁作用,可以切取以轴型血管为蒂的跨区联合皮瓣。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骨间后动脉血管变异时前臂背侧皮瓣的切取方法.方法 以骨间后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时,遇到血管变异共9例,采取以骨间后动脉桡侧支为蒂切取逆行岛状前臂背侧皮瓣、以骨间后动脉近端为蒂切取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切取游离前臂背侧穿支皮瓣等方法,进行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结果 9例皮瓣中有8例顺利存活;1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青紫、小水泡,及时对症处理,5 d后部分皮缘形成干痂,皮瓣颜色恢复正常,脱痂后存活.9例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外形满意.结论 以桡骨间后动脉侧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瓣逆行转移,以骨间后动脉近端或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是解决骨间后动脉血管变异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2002年9月—2004年1月,我们共收治26例31指完全性指尖离断患者,经恰当选择逆行、顺行再植法,成活30指,坏死1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