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5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吡柔比星联合塞来昔布对膀胱癌5637细胞株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观察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联合塞来昔布(celecoxib)对高危浅表性膀胱癌5637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HP、塞来昔布以及2者间不同浓度组合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THP、塞来昔布以及2药联合对5637细胞的诱导凋亡能力和对5637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当低浓度(≤5 μmol/L)THP联合塞来昔布时,能明显增加其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检测显示,100 μmol/L塞来昔布、1 μmol/L THP和2药联合应用,对5637细胞均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 1 μmol/L THP作用后,NF-κB大部分转入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仅有少量残留;当与100 μmol/L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后,NF-κB向细胞核内迁移的现象受到抑制.结论:膀胱癌5637细胞在THP作用后,细胞质内的NF-κB大部分转入细胞核中,联合塞来昔布后可以抑制这种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塞来昔布使THP药效增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儿童及青少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62例年龄4~16岁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牵引加髋"人"字石膏(保守组)治疗14例,钛弹性钉或克氏针结合石膏(微创手术组)固定38例,钢板(传统手术组)固定10例.对本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早期影像学结果Beaty评分:保守组满意5例,手术组满意44例;晚期影像学结果Theologis评分:保守组满意9例,手术组满意46例(P<0.05).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保守组优11例,良3例,手术组优43例,良5例(P>0.05).微创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及Sande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能获得更满意的早期及晚期影像学结果.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具有更佳的疗效.针对患儿年龄、体重、骨折特点及软组织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橄榄苦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酶两步顺序消化法消化SD大鼠关节软骨分离细胞,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阿尔新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法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橄榄苦苷对软骨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CCK-8实验进行评估。取第3代软骨细胞,分别用浓度为10、50或100μmol/L的橄榄苦苷预先处理,随后用IL-1β刺激细胞24 h,所生成的NO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量分别用格里斯重氮化反应和酶联反应吸附实验进行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13 mRNA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定量检测。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分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活化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软骨细胞在不同浓度橄榄苦苷培养24 h后,其生存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橄榄苦苷可以显著降低IL-1β刺激下软骨细胞MMP-1和MMP-13 mRNA的表达及NO、PGE2的生成。橄榄苦苷通过减少IκB蛋白的降解从而抑制IL-1β介导的NF-κB通路的活化。结论:橄榄苦苷可通过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炎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橄榄苦苷对关节炎防治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骨关节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弹性髓内钉(ESIN)与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型及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按一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分析50例手术治疗的儿童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其中22例行ESIN内固定,28例行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两组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并对两组术中结果、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SIN组在手术时间上短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IN组和钢板组术后3个月桡骨愈合率分别为81.8%和71.4%.术后6个月尺骨愈合率分别为95.5%和96.4%、桡骨愈合率分别为100%和96.4%,前臂旋转受限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1.4%,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6%和1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ESIN组和钢板组术后3个月尺骨愈合率分别为36.4%和71.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ESIN组和钢板组最大桡骨弓大小分别为(7.0±3.5)%及(6.8±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最大桡骨弓位置分别为(71.2±7.8)%及(63.8±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更接近正常儿童组.结论 弹性髓内钉在治疗儿童前臂尺桡骨双骨折中,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二期取出内固定方便等优点,但存在尺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目的:明确p27在调节骨量和骨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同窝8周龄p27基因敲除(p27-/-)和同窝野生型(WT)小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抽除术,利用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分析了术后3、7、11、14 d上述两组小鼠骨发生和骨转换的差异。结果:骨髓抽除术后3 d,WT和p27-/-小鼠骨髓均无明显新骨形成,但术后7、11、14 d,p27-/-小鼠骨髓中的新形成骨量均较WT小鼠明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与WT小鼠相比,术后7、11、14 d,p27-/-小鼠骨髓腔中成骨细胞数和Ⅰ型胶原阳性面积均明显增加,而破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面均明显减少。结论: p27能够通过抑制成骨细胞骨形成,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从而减少骨量并抑制骨转换。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应用内皮祖细胞复合膀胱无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学膀胱.方法 分离培养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体外检测细胞与膀胱无细胞基质的生物相容性.观察细胞与膀胱无细胞基质的体外复合.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其表面标志分别为CD133 25.1%、CD34 55.9%、flk-1 97.7%、CD31 82.0%、CDl44 95.4%.成功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生物相容性检测证明膀胱无细胞基质对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活力保持在90%以上.体外观察细胞可以复合于无细胞基质,并在其上增殖、生长.结论 可以应用内皮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膀胱无细胞基质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学膀胱,可能成为提高体内组织工程膀胱血管化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微创动力髋钢板(minimal invasion dynamic hip plate,MIDHP)经皮小切口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新型MIDHP行经皮小切口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及术后有无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是否发生骨折移位、固定松动、螺钉在股骨颈内切割、螺钉穿透股骨头及退出,内固定是否发生弯曲、折断及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黄公怡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 手术时间45~ 65 min,平均50 min;手术切口长度4.0 ~5.0 cm,平均4.5 cm;术中出血量50 ~ 200 ml,平均150 ml.本组21例均获随访,时间6 ~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弯曲、骨折移位,未见螺钉切割、退出及穿透股骨头,未发生切口及骨、关节感染.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率达100%.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19例,良2例. 结论 用新型MIDHP行经皮小切口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损伤小、切口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适用于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尤其是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68.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8~68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8例.按Khan骨折分型:后内侧骨折7例,后外侧骨折8例,同时累及后内及后外侧骨折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8例,后内外联合人路6例.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折均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3~30分,平均24.2分,其中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5.6分,其中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术后1例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经二期关节镜下松解并行功能锻炼后改善;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经向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疼痛缓解.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平台后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合适的内固定和恰当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and clinical result of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08, 21 patients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knee approaches. There were 12 males and 9 females. The age ranged from 28 to 68 years, with a mean of 39.5 years. Of the patients, 13 had resulted from a traffic accident and 8 had caused by a fall. As for the state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7 patients had a medial condylar.fracture, 8 patients had a lateral condylar fracture and 6 patients had a bilateral condylar fracture. Results A follow-up lasted 12-24 months (mean 16.2 months ) in 21 patients. There was no infection, no varus or valgus of the knee, no nerve injuries and loosening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 All cases had attained bone union.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ing,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2, good in 7 and fair in 2.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clinical results was 90.5%. Radiologic results were graded with the Rasmussen score to evaluate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 There were excellent in 13, good in 7 and fair in 1.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clinical results was 95.2%. Conclusion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approaches can facilitate th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for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good exposure, less invasion and the excellent clin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IOM)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从10个新鲜冰冻上肢标本中取出尺桡骨连同骨间膜结构,测量腱性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测量完毕后将骨间膜腱性部分同其尺桡骨附着端一并分离,将标本的桡骨近端及尺骨远端分别用牙托粉包埋固定,标本夹持固定于MTS 858型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使用10000N力传感器进行测定,以50mm/min的速度拉伸骨间膜,直至骨间膜断裂.通过计算机采集数据描绘载荷一位移曲线,同时测定骨间膜的最大载荷和刚度.结果 (1)前臂骨间膜由三部分组成:中央腱性部分、两端膜性部分及背侧附属斜索.3个标本中未观察剑背侧附属斜索.骨间膜在前臂中立位时伸展,在前臂旋前及旋后时弯曲.(2)6个标本发生骨间膜腱性部分撕裂,最大载荷为(1021.50+250.13)N,刚度为(138.24±24.29)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9.77+1.77)mm;4个标本在腱性部分撕裂之前发生尺骨固定端骨折,最大载荷为(744.40+109.85)N,刚度为(151.17+30.68)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6.51+0.51)mm.结论 前臂骨间膜是尺桡骨之间具有韧带性质的结构,对维持前臂的纵向稳定至关重要.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前臂骨间膜重建方法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对应用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双弹性髓内钉、双钢板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大龄(10~16岁)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2004年2月-2008年6月收治的45例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型的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固定组(A组)、双弹性髓内钉固定组(B组)、双钢板固定组(C组)3组,每组15例.分别对3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相比,A、B两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中上止血带时间最短,A组次之,C组最长,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在术后5d疼痛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3个月骨折愈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C组、A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前臂旋转受限及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但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采用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的内固定方式有优越性,是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具有更能体现微创化、二期取出内固定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