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4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伊马替尼触发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可能原因及其可能的监控管理措施.方法 报道2例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HBV再激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并针对发生机制、治疗预防相关措施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的CML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HBV再激活.经过抗病毒药物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最终获得良好转归.结论 对于长期服用伊马替尼是否会导致病毒再激活问题上仍存在众多争议,鉴于已有相关病例报道,建议所有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均进行HBV血清学筛查.只要HBsAg阳性,就应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监测血清学、病毒学和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2.
硫酸镁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泳  黄薇 《华西医学》2001,16(1):119-120
硫酸镁 (MgSO4)最早由德国人Horn于1 90 6年用于治疗子痫发作〔1〕。尽管几十年来MgSO4在产科中广泛应用 ,并且较多的证据显示其对胎儿有益和可明显降低先兆子痫妇女抽搐的发生率 ,但对其的使用仍存争议 ,使用程度也因地而异。 1 990年美国已普遍认同将MgSO4作为子痫或先兆子痫抗抽搐的治疗药物〔2〕,而到 1 992年英国仅 2 %的产科医师使用该药〔3〕。本文拟对MgSO4在产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临床使用提供帮助。  用药途径及剂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途径是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 :1 肌内注射由Dorsett于 1 92 3…  相似文献   
8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2006年间7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72例中并发FDGE27例,发生率为37.5%。FDGE组患者与未发生FDGE组患者相比,血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及总蛋白显著下降(P<0.01)。结论术前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对预防FDGE的发生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监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allo-HSCT患者,其中31例采用短程甲氨蝶呤(MTX)联合环孢素A(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另14例加用霉酚酸酯(MMF)和达利珠单抗(抗CD25单克隆抗体)强化GVHD的预防。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allo-HScT患者移植预处理前、移植后2、4、8、12周时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时外周血Treg的水平;分析Treg水平的变化与aGVHD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45例患者中,发生Ⅱ~Ⅳ度aGVHD10例。移植后8和12周时,未使用达利珠单抗组中发生Ⅱ~Ⅳ度aGVHD较发生0~I度aGVHD的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Ⅱ~Ⅳ度aGVHD后,外周血Treg水平较发生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达利珠单抗组的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各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eg的动态变化与aGVHD的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监测aGVHD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达利珠单抗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外周血Treg的水平,其对aGVHD的预防作用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对比观察甲磺酸托烷司琼与甲氧氯普胺两组药物控制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以顺铂或阿霉素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患者,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开放的方法,比较甲磺酸托烷司琼和甲氧氯普胺预防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的疗效。结果 甲磺酸托烷司琼组对食欲不振、恶心的完全控制率在第1~5日优于甲氧氯普胺组,甲磺酸托烷司琼组对食欲不振控制的有效率在第1、2日优于甲氧氯普胺组,余日两组相似。对恶心控制的有效率在第1日为78.6%、30.4%,余日两组相似。甲磺酸托烷司琼组对急性呕吐控制率优于甲氧氯普胺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8%、26%,有效率分别为90%、42%。不良反应:甲磺酸托烷司琼与甲氧氯普胺以一过性腹痛、便秘、头痛及头晕为主要不良反应,甲氧氯普胺组有锥体外系症状。结论 甲磺酸托烷司琼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止吐药,能有效预防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尤其对急性呕吐的控制显著优于甲氧氯普胺。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了解住院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社会经济学状况,为防止慢性传染源产生,促进结核病控制规划实施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对2006年1-9月间收治入院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做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1)无收入或低收入者占79.5%(132/166);(2)自费治疗者占79.5%(132/166);;(3)60.2%(100/166)患者觉得就医不便;(4)疗程中未见到医生来访者占85.5%(142/166);(5)有中断用药史者占43.9%(73/166),用药时间不足1个疗程者占25.9%(43/166),停药时间在2周以上者占80.8%(59/73);(6)27.1%(45/166)患者未接受过任何结核病健康知识教育;(7)耐药检测结果:耐H者占69.6%(80/115),耐R者占61.7%(71/115),同时耐HR者占47.8%(55/115).结论 应重视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加强对菌阳患者的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7.
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2003年5月24日因口腔黏膜溃疡伴发热及体重减轻门诊以“天疱疮”收入我院口腔科。患者于2002年12月出现口腔溃疡伴疼痛,随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曾在我市多家医院就诊,并行口腔溃疡的组织病理检查,报告为非特异性炎症。患者一直在外院门诊用抗生素、间断激素及局部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患者自诉病程中体重减轻近20kg,无固定职业,发病前有短暂吸毒史(静脉注射毒物)。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PTL)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蛋白酶体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以期了解PTL抗MM的分子机制。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体外培养人MM细胞系PRMI8266,与不同浓度的PTL作用不同时间。以荧光底物法检测细胞蛋白酶体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6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MM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的质量浓度。结果2~10μmol/L的PTL作用16h对PRMI8266细胞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呈现浓度依赖性;10μmol/L可达到接近50%的活性抑制。RT-PCR检测结果表明,2,5,10μmol/L的PTL作用24h,MM细胞的IL-6基因 mRNA表达强度与对照相比均明显降低;2,5,10μmol/L的PTL作用MM细胞48h后,培养上清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92.6±4.3)ng/L、(67.1±5.7)ng/L、(43.5±4.9)ng/L,与对照组(148.7±8.2)ng/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TL能明显抑制PRMI8266细胞的蛋白酶体活性,降低IL-6基因表达,减少MM细胞IL-6的自分泌。提示PTL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及IL-6表达可能是其抗MM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HCL-V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合文献报道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起病20d人院,人院时查有肝功能损害,人院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持续存在,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性增高,人院第10天确诊为HCL-V,予氟达拉滨化疗及支持对症处理后,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恶化,于发病第40天死亡。结论:HCL-V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特征,诊断治疗上较为困难,部分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90.
游泳  杜莹莹  曹媛  李真珍  张胜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04-106,109
目的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及其抑制因子2(TIMP-2)和TIMP-1联合检测对宫颈癌浸润转移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浸润癌患者112例(ICC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56例(CIN组);同时,选取正常宫颈组织标本30例为对照组.采用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MMP-9 、TIMP-2和TIMP-1的表达情况.比较3组相关因子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并分析ICC组各因子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ICC组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组和对照组,TIMP-2和TIMP-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CIN组和对照组(P<0.05).ICC组中,MMP-2、MMP-9、TIMP-2和TIMP-1的阳性表达率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MMP-2、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TIMP-1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作为评估宫颈癌侵袭转移潜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