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椎骨上关节突间距 (IFD)与椎弓根间距 (IPD)的内在规律 ,为诊断椎管狭窄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0 0套脊柱C2 ~S1的IFD与IPD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IFD与IPD :C2 ~C7呈“山峰”形变化 ,比值除C2 外均接近 1 0 ;T1~T12 出现“马鞍”形趋势 ,最小在T5~T6 ;L1~S1递增 ,比值从 0 76增至 0 85。结论 :IFD、IPD及IFD/IPD三者均为 :C2 ~C5、C6 递增 ,C5、C6 ~T5、T6 递减 ,向下至S1又递增 ,IFD/IPD可客观地衡量上关节突向内增生的程度 ,做为诊断椎管狭窄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开放性手外伤常见皮瓣修复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皮瓣修复法在开放性手外伤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135例因手外伤在我科行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损伤情况,分别采用邻指、鱼际、交臂皮瓣等方式进行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结果:清创后行Ⅰ期皮瓣修复66例(48.9%),行Ⅱ期皮瓣修复69例(51,1%).采用交臂皮瓣修复的患者13例(9.6%),采用推进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14.1%);采用鱼际皮辩进行修复的患者21例(15.6%);采用邻指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26例(19.3%);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的患者56例(41.5%).本组患者植皮成功率为99.3( 134/135)%.结论:根据手部外伤皮肤缺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提高手部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3.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和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个月龄的雄性leghorn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将鸡的左侧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法进行缝接。A组:肌腱缝合口包裹EGF复合胶原膜;B组:缝合口包裹单纯的胶原膜;C组:缝合口不做任何处理。4周后取材,右侧第三趾为对照组。对标本进行肉眼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光镜和电镜等观察。结果A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B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但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C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论1.EGF复合胶原膜能起到屏障肌腱外源性愈合、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但同时也明显减慢了肌腱的愈合速度。2、EGF复合可降解胶原膜,同时也加快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速度,起到了较理想的防止粘连的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尺骨撞击综合征腕关节的影像学改变,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并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的48例怀疑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在Kostas诊断标准基础上,通过腕关节正、侧位片和MR片影像学观察,结合腕关节镜分析尺骨头、月骨和三角骨的改变。结果 48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腕骨信号改变,以月骨尺侧部近端和三角骨腰部最为常见,腕关节镜检查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退变及尺骨头和月骨的软骨退变比率为100%。结论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由于缺少明确的创伤病史,尤其当X线片表现不典型时同其他引起腕关节尺侧疼痛的病因较难鉴别,应用早期MRI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7.
作者于1986年1月至1990年7月手术治疗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手术病例的25.5%(80/315)。多见于L_(4.5)、L_5S_1和L_(3.4)、L_(4.5)两组,分别为61例(76.25%)和17例(21.25%)。其临床表现多数较单间隙突出者病程长、症状重、体征多、神经根损害更为广泛,CT可清楚地显示病变征象,随访72例,平均随访35个月(2~6年),优48例、良16例、可3例、差5例。  相似文献   
48.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髓核碎块突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游离或游走于椎管内、硬膜外或硬膜下腔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我科自1989~1995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40例,术中证实突出物完全游离者10例,占4.1%。现将此型的临床特征及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31~54岁,平均43岁。腰腿痛病史11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症状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为10~60d,平均31d。症状加重的诱因有:其子女站在腰部踩压1例,腰扭伤6例,咳嗽1例,无明显诱因2例。1.2症状和体征10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腰痛或…  相似文献   
49.
回顾性分析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688),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椎管狭窄程度及X线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神经损伤与硬脊膜撕裂相关(P值〈0.05,r=0.377)。作者认为,经CT证实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就有存在后方硬脊膜撕裂的危险,神经组织卡压甚至嵌夹的可能。此时往往需通过后入路手术,来修补损伤的硬脊膜,解放有可能受压甚至嵌夹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50.
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第12肋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将伤椎的全部或部分和破裂的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应用Kaneda装置或卡锁式脊柱前路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45例。结果:45例平均随访34.3个月。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再损伤病例,脊柱序列及胸腰段脊柱曲度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38例,97.7%的病人获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直接、彻底、前路重建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