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沈灏  蒋垚  程海涛  王慧敏 《上海医学》2001,24(9):530-533,T003
目的 研究经高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髌腱(PT)移植物在植入前和植入后早期的强度、超微结构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兔髌韧带移植物,分别作新鲜冷冻(FF)和65%DMSO处理,-80℃保存3-5周后,植入动物膝关节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分别观察其植入前、植入后3周、6周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和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组织学上,植入后早期DMSO组PT胶原排列较紧密;超微结构上,植入前DMSO组PT与正常的相似,而FF组PT胶原直径明显增大,排列明显松散;植入后早期DMSO组始终不出现200nm大直径胶原原纤维。植入前和植入后6周,DMSO组力学强度高于FF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浓度DMSO处理有利于维持移植物的初强度和胶原基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2.
髋假体关节感染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初次置换术后感染率约为1%,而翻修术后感染率增至3%.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每年关节置换手术需求不断增加,感染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1],因此针对髋假体感染的基础和临床问题研究已成为关节外科当前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使用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科因股骨颈骨折使用Friendly股骨假体行髋关节假体置换的老年患者(68~85岁)共31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四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价骨水泥质量A级29例、B级2例、无C、D级。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4±1.8)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10。结论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软组织平衡困难和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和经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微创全膝置换术(MIS—TKA)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分别完成33例和46例微创全膝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支持带松解率和直腿抬高时间;采用膝关节协会TKA放射线评估表评估假体位置和力线等。结果手术时间不干扰股四头肌组明显比经股内侧肌组长(P〈0.01)。而失血量,VAS评分,关节屈曲度和直腿抬高时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胫骨假体内移不干扰股四头肌组为5例,而经股内侧肌组为1例,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骨外移两组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股角和假体的对线指标两组间无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组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为3例,经股内侧肌微创组为4例。两组都未发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微创全膝置换早期功能恢复和早期结果没有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入路要注意后外侧角的暴露,经股内侧肌入路要限制股内侧肌劈裂的长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建立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JI)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噬菌体Phi11侵染带Lux发光基因的标准菌株BD1652,并通过噬菌体转导将Lux基因导入PJI临床菌株金葡菌ST1792基因组DNA,进而构建成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菌株ST1792-Lux。通过抽纸牌,将1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克氏针作为两组模型动物的左膝关节假体。术中实验组左膝关节内注入10μl(105CFU)ST1792-Lux菌液,对照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术后1、3、7、14 d,采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检测生物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并于术后2周观察小鼠左膝关节病理学变化。以非配对t检验对ST1792-Lux和ST1792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同一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临床株筛选,噬菌体Phi11转导获得生物发光菌株ST1792-Lux,无抗生素筛选条件下连续传代培养48 h,ST1792-Lux稳定发光;Lux基因重组于ST1792基因组DNA内,较之野生株ST1792,ST1792-Lux在生长能力和不同培养条件下成膜能力(tTSB=1.16,1.29;tTSBG=0.38,0.31;P均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S检测示,术后每个时间点(1、3、7和14 d),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均明显增高(t=9.13,10.72,14.48,7.46;P均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生物发光临床株S.aureus PJI动物模型,其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株S.aureus PJI的致病分子机制和各种干预措施有效性的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