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毕方方  田发发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3):192-192,F003
自从 1986年Padayachee等[1] 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监测大脑中动脉 (MCA)时 ,第一次报道了可能代表微栓子的高强度短暂性信号 (High in tensitytriansientsignals)后 ,TCD对脑血管疾病的微栓子监测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技术。近几年来 ,有大量文献报道关于微栓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尤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病变以及抗凝治疗等与微栓子的关系方面有大量报道 ,甚至应用于脑静脉窦栓塞性疾病。1 TCD与微栓子1.1 TCD检测微栓子的基本原理TCD利用探头发出一定强度的超声波 ,同…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组织XIAP的表达变化及槲皮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SE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XIAP与caspase-3蛋白以及XIAP mRNA的表达。结果海马CA3区XIAP蛋白在SE后2 h(0.5503±0.0172)起逐渐增加,8 h(0.6221±0.0238)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0.1507±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CA3区caspase-3活性蛋白在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在SE后4~72 h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SE组海马XIAP mRNA表达水平在2~8 h增加(P<0.01)。与SE组比较,槲皮素组海马XIAP mRNA表达水平及CA3区XIAP蛋白表达在8 h、24 h高于SE组(P<0.01),CA3区caspase-3活性蛋白表达在8 h、24 h、72 h低于SE组(P<0.01)。结论XIAP可能参与了SE后神经元凋亡的调控过程,槲皮素可以提高SE后海马神经元XI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63.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于外院误诊为肝癌而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并结合文献知识复习。结果〓HAML,多好发于女性,多数无明显不适症状。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对HMB45、Melan-A、SMA表达阳性。结论〓HAML临床症状缺乏一定特殊性,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术前容易误诊。诊断不明时建议可行肝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性质,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64.
吴志国  毕方方  黄志凌  李国良  肖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38-340,344
目的动态观察颞叶癫痫大鼠神经元磷酸化Akt(phospho-Akt)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后3h、6h、12h、24h、3d组。用氯化锂LiCl和匹罗卡品(PILO)制备癫痫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致痫后各时间点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少量磷酸化Akt阳性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可见CA1、CA3区Akt阳性细胞增加(P<0.01),6h达到高峰,3d回到对照组水平。结论上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有利于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保护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Fas相关的磷酸酯酶-1(FAP-1)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半定量的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P-1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FA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脑皮质FA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于缺血灌注后再灌注1h开始明显上升,6h达高峰,24h显著下降.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66.
特发性炎性肌病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包涵体肌炎(IBM).PM是一组以获得性肌无力为特征的弥漫性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不伴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对称性的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病理骨骼肌慢性非感染性炎性改变.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67.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HSE)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占病毒性脑炎的 2 %~ 19% [1] 。为探讨其临床特征 ,现将湘雅医院神经科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HSE 4 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 ,男 2 6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2 3.5岁 ,15~ 4 0岁 33例 (6 8.8% )。急性起病者 (发病后 1周内症状达高峰 ) 35例 (72 .9% ) ,亚急性起病 (发病后 2~ 4周内症状达高峰 ) 13例(2 7.1% )。1.2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 2 5例 (5 2 .1% ) ,头痛、呕吐 2 0例 (4 1.6 % ) ,癫痫发作 12例 (2 5 % ) ,偏瘫 6例…  相似文献   
68.
mGluR7在氯化锂-匹罗卡品反复致癎大鼠海马的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氯化锂-匹罗卡品反复致癎大鼠模型,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mGluR7)在癫癎发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作癫癎模型,将模型组中致癎成功鼠分为反复刺激组和静止期组,致癎不成功作为不成功组。制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mGluR7光密度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止期组大鼠海马各区表达均减弱,以齿状回差别最明显,反复刺激组各区表达均明显增强,不成功组无明显改变。结论:mGluR7表达上调提示癫癎多次发作可能增强了其对谷氨酸释放的负反馈调节和摄取作用; mGluR7在静止期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有助于慢性期癫癎环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s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DD)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半定量的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半暗带脑皮质内FADD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于缺血灌注后3h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2h达高峰(P<0.01),至再灌注后24h明显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FADD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VEEG和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癎)中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方法对142例继发性癫患者完善了视频脑电图及头部MRI检查或CT检查,分析继发性癫患者发作间期、发作起始期视频脑电图提供的致灶定位信息,并与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致灶与病理灶的关系。结果VEEG可为114例患者提供致灶的定位信息,继发性癫患者影像学检查不同的病理学改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发作类型;106例患者病理灶和致灶具有一致性,病理灶和致灶相反的有3例,8例提示双侧致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却发现为单侧病灶。结论在继发性癫患者致灶的定位诊断中视频脑电图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致灶的定位信息;影像学检查对继发性癫患者的病理灶定位有重要意义;VEEG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癫患者致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