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1.
目的探讨胰腺间变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间变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检查,根据肿瘤部位制订手术方案。术后进行后续放、化疗。采用电话和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征、治疗过程及随访资料。对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连续性变量以贾±s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4例。10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重建术1例、全胰切除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4例。病理检查:瘤体大小为2.0cm×2.0cm×2.0cm~14.0cm×12.0cm×9.0cm。肿瘤呈浸润性生长。5例胰头部肿瘤患者中,4例侵犯十二指肠、胆总管,1例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1例胰体尾肿瘤侵犯脾动脉。8例患者镜下见肿瘤侵犯神经,其中4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10例患者细胞角蛋白7阳性,其中1例波形蛋白阳性。10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未接受后续治疗,6例接受吉西他滨化疗,1例行介入治疗。9例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8~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8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结论胰腺间变癌是导管腺癌的特殊类型,恶性程度极高。该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手术方案,术后对放、化疗不敏感。  相似文献   
212.
术后胰漏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胰漏的治疗方式。方法前瞻性收集42例胰腺手术后病人的腹腔内引流液行淀粉酶测定,严格以术后3d或者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大于正常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3倍作为胰漏诊断标准,将术后出现胰漏的病人分为3级,针对不同分级采用具体的治疗措施。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发生率为28.5%。其中Ⅰ级胰漏8例,占胰漏的66.67%;Ⅱ级胰漏4例,占胰漏的33.33%;未见Ⅲ级胰漏。Ⅰ级和Ⅱ级胰漏之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别(P〉0.05)。胰漏病人中无1例死亡,经相应处理,胰漏均能愈合,但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将明显延长(P=0.007)。结论胰漏应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通畅引流即可愈合,Ⅱ~Ⅲ级胰漏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13.
目的:评价术后腹腔引流液的监测在诊断和治疗胰漏中的地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经我组手术治疗的93例胰腺肿瘤病人胰肠吻合口处的腹腔引流液,对其进行淀粉酶测定和细菌学培养。采用国际认可的胰漏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93例病人中28例发生胰漏,胰漏发生率为30.1%。单因素分析发现淀粉酶数值的增高趋势(P=0.004)、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总胆红素(P=0.037)和结合胆红素(P=0.021)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1)与术后胰漏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术后对胰肠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结合其他生化指标的监测,可较有效地获知早期胰漏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临床干预,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14.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并可产生多肽激素的肿瘤。胃肠道NEN(gastrointestinal NEN,GI-NEN)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以及直肠NEN,其中回肠、直肠和阑尾NEN最为常见[1]。NEN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多肽激素,分泌的激素能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功能性NEN;否则为无功能性NEN。近年来,NEN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的统计资料,据日本学者统计,空、回肠NEN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而直肠NEN占所有GI-NEN的60%~89%,与欧美国家的报道差异较大[2]。 NEN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阳性指数两项指标,见表1。由于GI-NEN的肿瘤部位来源的不同,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系统性介绍不同肿瘤部位来源GI-NEN的诊断和治疗、晚期GI-NEN 的治疗和 GI-NEN 的预后及随访,以期为GI-NEN的临床诊治提供全面参考。  相似文献   
215.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术后肠粘连,肠梗阻,腹痛常反复发作,病人痛苦难当,而肠粘连松解手术,可能引起更广泛的粘连,我院1995年以来有6例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作了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16.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0例g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对于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分化较好、直径≤2 cm的gNENs,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于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分化较差、直径>2 cm的gNENs,行手术切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采用电话、书信及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0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80例gNENs患者临床表现为腹上区疼痛及不适的有58例.肿瘤部位:贲门部32例、胃体部40例、幽门部8例;肿瘤大体分型:溃疡型44例、息肉型25例、隆起型11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6 cm(0.4~7.5 cm).肿瘤分级:G1级27例、G2级10例、G3级43例.肿瘤未发生转移4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4例(远处转移2例),仅伴有远处转移1例.3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患者行内镜切除术,术后均未接受辅助化疗.49例患者(胃神经内分泌瘤6例、胃神经内分泌癌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全胃切除术1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肝转移灶切除术3例;34例患者行术后化疗,15例未行术后化疗.79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0个月(2.0 ~ 113.0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75.6个月(2.8 ~ 100.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3%、75.8%、66.5%.G1级、G2级、G3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3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治疗方式、术后化疗、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r=9.550,17.488,25.038,14.994,6.897,25.234,22.0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1.280,95%可信区间:5.353 ~19.121,P<0.05).结论 gNENs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以腹上区疼痛及不适为主,肿瘤所在部位以贲门部、胃体部占大多数,gNENs的分级及分期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内镜或手术切除是治疗gNENs的主要方式,预后与患者的性别有关,女性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17.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发生远处器官转移,例如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转移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为化疗,但总体预后仍较差。随着化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预后逐渐改善,部分病人的转移灶明显缩小或消失。面对新的临床问题,临床上逐渐开始尝试将寡转移灶与原发肿瘤联合切除,亦或在一段期间的抗癌治疗获得良好反应后同步行原发肿瘤和转移灶切除。2022年7月6日,外科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国际共识会议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26届国际胰腺病学协会会议暨第53届日本胰腺学会年会期间召开。该共识会议总结了转移性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手术指征、手术时机、转化手术临床疗效、复发模式及术后辅助化疗作用等,最终旨在揭示转移性胰腺癌手术治疗的现状,并为将来的临床试验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8.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进一步变异和国家疫情防控宏观策略的调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影响胰腺手术的结局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尚存在争议。基于此问题,国内10家胰腺外科手术大容量中心专家共同讨论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胰腺疾病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优化措施,并初步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胰腺外科医生务必要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围手术期安全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通过正确选择手术时机、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建立新的胰腺肿瘤随访体系等措施,以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挑战,确保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