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9篇
医药卫生   6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中药三棱对体外培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经EGF、三棱作用后,采用Brdu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磷酸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F(2.5~20 ng/ml)可刺激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与对照血清比较,三棱含药血清(1%~5%)能明显抑制经EGF刺激后的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阻止细胞从G0-G1期进入G2-M期,其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三棱含药血清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EGF-R的磷酸化(P<0.05).结论 EGF在多囊肾病发病中起促进作用,三棱可能通过对EGF-R磷酸化的干预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为延缓多囊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2.
移植肾组织五种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移植肾组织Fas、Fas配体(FasL)、颗粒酶B(GB)、穿孔素(P)以及T细胞内抗原-1(TIA-1)5种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 采用竞争性PCR技术定量检测42例移植肾及对照组织上述5种免疫效应分子的mRNA水平,通过β-actin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并与病理学诊断比较分析。结果 Fas、FasL、GB、P和TIA-1的检出例数分别为41、11、19、33和27例。各组Fas表达类似,急性排斥组FasL、GB、P和TI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排斥组(P<0.05)和无排斥组(P<0.05),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除外)。结论 移植肾组织FasL、GB、P和TIA-1 4种免疫效应分子mRNA水平的上调与移植肾急性排斥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ESRD合并RH患者经CBP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CBP为一较好的控制ESR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左旋肉碱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国产左旋肉碱 (L CN)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AVM )的临床疗效及血浆游离肉碱浓度 (f CN)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观察 11例用常规方法治疗 2周效果不佳的AVM患者加用国产L CN静脉滴注治疗的疗效 ,并用放射同位素酶化学法测定 30例正常人对照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 CN的水平变化。结果 AVM患者治疗前血浆f CN (4 3.6 3± 2 0 .4 4 ) μmol/L低于正常人 (5 5 .30± 8.5 8) μmol/L ,P <0 .0 5 ;治疗后升高至 (78.0 6± 16 .2 2 )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患者经L -CN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电图ST T及心律失常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部分AVM患者血浆f CN下降 ,体内可能有肉碱缺乏 ,外源性左旋肉碱的补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是治疗AVM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上海长征医院2011至2012年度内科住院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根据2012年KDIGO的AKI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AK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长征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共33 3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AKI患者共245例,AKI发病率为0.74%,识别率为35.92%。AKI 1~3期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2.45%、20.41%和37.14%。在所有内科科室中,构成比最高的科室为肾脏内科(33.47%),其次为心血管内科(20.00%)、消化内科(11.84%)和感染科(10.61%)。AKI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感染科(1.70%)、肾脏内科(1.37%)、心血管内科(1.11%)。所有AKI住院患者中,有71.84%患者好转出院,其中仅34.69%的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28.16%的患者死亡或放弃治疗。病死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感染科(占21.74%)、消化内科(20.29%)和心血管内科(17.38%)。感染是引起内科住院患者AKI的主要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KI分期高、高危因素多、合并肝脏疾病或肿瘤是患者死亡及放弃治疗的危险因素,而合并慢性肾脏病是其保护性因素;AKI分期高与合并肝脏疾病是患者肾功能未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 AKI在内科系统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高、识别率低。除了肾脏内科外,心血管内科、感染科、消化内科是AKI负担较重的科室。AKI分期高、高危因数多、合并肝脏疾病与肿瘤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评价踝肱指数(AB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73例ESRD患者,其中血液透析组4 2例,非透析组31例,采用HDI5 0 0 0超声仪和5~10MHz的超声探头依次探测患者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膜、内径、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以及测定双侧肱动脉(造瘘者仅测非造瘘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计算ABI。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诊断患者下肢是否为PAOD ,以此为标准判断ABI诊断下肢PAO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5 0 .6 8% (37/ 73)ESRD患者下肢PAOD ,其中血液透析组5 0 % (2 1/ 4 2 ) ,非透析组5 1.6 1% (16 / 31)。以ABI≤0 .9为诊断下肢PAOD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1.0 8%和97.2 2 % ,Kappa指数0 .78。结论 ESRD患者下肢PAOD非常常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ABI是筛选ESRD患者下肢无症状PAOD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和比较GPT法(glucose pump test)、超声稀释法在监测动静脉内瘘流量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全军肾脏病研究所透析中心长期维持性透析的39例患者,上机前用GPT法测定内瘘流量,正常上机后0.5h后用HD02型血液透析监测仪测定内瘘流量,对GPT法、超声稀释法测得流量〈500ml/min的患者2周内行内瘘彩超检查。结果2例患者GPT法、超声稀释法均未能测出流量,4例患者GPT法前后血糖变化轻微无法计算流量。33例患者数据纳入分析,GPT法测定的内瘘流量均值高于超声稀释法,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测得内瘘流量存在直线相关。对GPT法、超声稀释法流量〈500ml6例患者行内瘘彩超检查,动静脉内瘘均有吻合口狭窄或近吻合口静脉段狭窄。结论两种方法测定动静脉内瘘流量在临床均是可行的,能预先发现存在的血管通路狭窄。  相似文献   
38.
多囊肾病患者肾脏体积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肾脏体积与临床症状及肾功能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方法:确诊的ADPKD患者65例,平均病程7.8年。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40名。采用B超,由专人测量患者双侧肾脏的长、宽、厚三径,计算肾脏体积。同时测血清肌酐,记录体重、血压,肉眼血尿以及腹部症状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GFR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减低、肾衰竭5组。另按两侧肾脏长径均值>150mm分组。观察各组肾脏体积和临床症状,肾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肾脏平均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分别为(625576±48076)和(117496±1475)mm3,P<0.001]。患者各组肾脏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均<0.01)。ADPKD其他各组肾脏体积与GFR正常组相比,除GFR轻度减低组外均显著增加(P<0.05)。ADPKD肾功能明显损害病例大多出现在肾脏长径均值>150mm组。ADPKD肾脏体积大小与GFR呈负相关(r=-0.51,P<0.01)。随着肾脏体积增大,腹部压迫、疼痛及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高血压与肾脏体积无相关关系(r=-0.01,P>0.05)。结论: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越大肾功能预后越差,并发症明显增加。肾脏体积大小和增长率是疾病进展的指标。定期B超随访观察,有助早期综合治  相似文献   
39.
尿激酶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使用尿激酶5万-50万U局部溶栓,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及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患者共行38次溶栓治疗,成功34例次(89.5%)。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惠者随访1、3、6、9及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3%、80.6%、71.0%、54.8%及41.9%。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成功率及长期通畅率较高,不良反应也少。  相似文献   
40.
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注射尿激酶 5~ 5 0万u平均 (2 1.6± 13.1)万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并监测血压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共行 5 0次溶栓治疗 ,成功 43例次 (86 %) ,瘘管在注射尿激酶 (47.3± 6 2 .8)min后通畅。在治疗成功例次中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比例显著高于未成功例次 ,在血栓形成时间上治疗成功例次显著短于治疗未成功者 ,治疗未成功例次中血栓形成时间在 48小时以上者及病因为血栓性静脉炎者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成功例次。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 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 ,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 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 ,创伤小 ,成功率较高 ,不良反应少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