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腓骨微创桥接固定在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脱位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胫距关节脱位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7.5±8.6)岁(40~6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急诊一期行踝关节骨折脱位清创缝合内固定治疗术。根据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Olerud Molander踝关节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4.5±2.6)个月],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导致的骨外露、骨折不愈合等病例。仅1例患者外踝处皮肤部分坏死,二期通过伤口换药得以愈合。Olerud 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5分(85~100分),其中优19例、良5例。结论 急诊一期腓骨微创桥接固定在踝关节开放粉碎骨折并脱位的治疗中,可使踝关节获得良好复位固定,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究"治未病"调理方案在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一次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试验组采用"治未病"调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治疗有效率及新发骨折率。结果干预后6个月及1年,试验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新发骨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的"治未病"调理方案应用于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中,通过辨体质食疗调养、穴位敷贴、艾灸等干预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其新发骨折率,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3.
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8年8月共对119例重型对冲性额颞部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根据GCS分级变化、瞳孔及复查CT变化进行单侧或双侧翼点中小型骨窗开颅治疗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新的分型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7~59岁,平均34.5岁。记录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并行MR和CT检查。其中合并环枕融合21例, C2,3融合16例,寰枢椎脱位24例。根据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将颅底凹陷症分为Ⅰ型(脱位型)24例和Ⅱ型(非脱位型)10例。Ⅰ型根据牵引后是否可以复位分为A、B二个亚型。Ⅰ型通过牵引或前、后路寰枢关节间松解复位;Ⅱ型则采取前路或前、后路枕大孔周围减压,复位减压后行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及随访时通过X线片、MRI或CT观察减压、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按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130~250 min,平均210 min。出血量150~650 ml,平均240 ml。除2例死亡外,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前JOA评分4~12分,平均8.4分,术后JOA评分为9~17分,平均14.6分,改善率为71.1%,优良率为72.4%。术前Ranawat分级Ⅱ级11例、ⅢA17例、ⅢB 6例,术后Ⅰ级20例、Ⅱ级11例、ⅢA 1例。植骨于术后7~18个月融合,平均10.5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9例,包括感染3例,脑脊液漏2例,呼吸功能障碍2例,椎动脉损伤、颚裂各1例。结论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将颅底凹陷症分为Ⅰ型(A、B)和Ⅱ型能够有效的指导治疗,术前认真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及减少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微创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合并糖尿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7—2012-03,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跟骨骨折13例(14足),术前空腹血糖维持在6.0~8.0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0~11.0 mmol/L。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未出现低血糖反应。术后1例腓肠神经损伤经过口服甲钴胺于术后6周症状消失,1例切口延迟愈合经过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13例术后均未发生皮肤坏死、血肿、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的跟骨骨折,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前提下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前,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逐渐增多,但其对术后患者各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尚存争议。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我们从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面,对比心脏不停跳与传统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为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临床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OPG/OPGL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6个月龄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分组:实验组按术后1、2、4、6周4个时间点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对照组采用自身非实验侧股骨头做正常对照。采用圆韧带离断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4,6周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股骨头坏死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CM 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髓腔内脂肪组织与造血组织比值并计数骨组织内空骨陷窝百分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PG/OPGL蛋白在股骨头坏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成功的复制出大鼠股骨头坏死进展期模型,呈现出典型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病理改变;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实验组空骨陷窝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髓腔内脂肪组织与造血组织的面积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OPG蛋白在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OPGL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2)股骨头坏死局部OPG、OPGL表达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OPG表达随病程的延长逐渐降低;而OPGL表达水平则相反。提示OPG的过度表达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减少骨吸收;反之则促进骨吸收。如能提高坏死局部OPG浓度可以抑制骨丢失,将有助于股骨头修复,可能为股骨头坏死的早期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诊断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011年确诊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40例,分析其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平片,依据Bigliani等人提出的肩峰分型方法分类,并测量肩峰一肱骨头值(A—H值)。结果:经分类后,获得I型肩峰患者7例(17.5%),II型患者15例(37.5%),III型患者18例(45.0%)。经测量A—H值可判断:肩峰下间隙狭窄患者17例(42.5%),肩关节骨质增生患者12例(30.0%),肱骨大结节硬化患者3例(7.5%),冈上肌肌腱钙化患者8例(20.0%)。结论: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平片可为肩峰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血清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老年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关系.方法 使用中文版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对560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1天和术后1周的神经、精神功能测试,对439例未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对照组)和121例POCD患者进行麻醉前和手术结束及术后6h、24h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检测.结果 麻醉前POCD患者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毕两组患者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为最高[分别为(0.68±0.32)μg/L,(1.28±0.51)μg/L,P<0.05;(13.51±6.23)μg/L,(22.08±10.11)μg/L,P<0.05];术后24h对照组患者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分别为(0.50±0.11)μg/L,(10.90±2.93)μg/L],而POCD患者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仍维持较高水平[分别为(0.98±0.27)μg/L,(16.44±6.83)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OCD组血清S100β和NSE与认知障碍各项指标呈相关性(r=0.367~0.786,P<0.05).结论 血清S100β和NSE的含量与老年患者POCD发生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