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测量截骨与常规截骨这两种方法,通过术前测量指导术中截骨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术后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探讨测量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60例,将其分为两大组:常规截骨组(常规组)与测量截骨组(测量组).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股骨外翻角,髋膝踝角等.采用KSS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测量组30例,疗效优24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3%.常规组30例,疗效优20例、良6例、可4例、差O例.优良率86.7%.同时,测量组相对常规组有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下肢力线改善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测量截骨较常规截骨的临床疗效更为肯定,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且下肢力线改善满意,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选择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陈旧性旋转及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组9例采用骶髂关节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30月,骨盆骨折均获良好复位。临床功能恢复满意,9例患者均下地行走,8例无腰腿痛、患肢缩短等并发症。结论 骶髂关节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可有效复位固定旋转及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通过异时连体共生(heterochronic parabiosis,HP)模型检测年轻小鼠血液循环环境对年老小鼠脊柱椎旁肌肉的影响。方法:选择4月龄的年轻小鼠及18月龄年老雌性小鼠,通过手术建立年轻和年老小鼠同时(isochronic parabiosis,IP)、异时连体共生模型。连体8周后将小鼠分成同时连体年轻小鼠组(youngisochronic,YI),异时连体年轻小鼠组(young heterochronic,YH);同时连体年老小鼠(old isochronic,OI)和异时连体年老小鼠组(old heterochronic,OH)4组,解剖并提取椎旁肌肉。通过流式细胞仪吸光度检测各组椎旁肌肉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及各组DNA的含量,提取肌肉组织蛋白行蛋白印痕(Western blot)检测衰老基因P53、P21、P16及自噬基因LC3、金属蛋白酶MMP13基因的表达。取脊柱椎旁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Aggrecan、P16及炎症因子IL8的表达差异性。结果:GAG定量分析显示YI、YH、OH、OI各组分别为2.91±0.17、2.01±0.21、2.23±0.36、1.18±0.09,其中YI与YH、OH与OI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IF检测Aggrecan表达呈下降趋势,YI、YH、OH、OI各组分别为717.25±64.44、611.59±28.45、683.04±17.95、570.34±31.81,其中OH与OI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YI与YH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I8基因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494.20±28.35、561.62±44.72、602.35±45.57、726.36±58.40;P16基因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701.30±27.21、695.92±31.06、754.82±25.78、815.54±24.70,有上升趋势但YI与YH、OH与OI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基因LC3Ⅱ/Ⅰ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YI、YH、OH、OI各组分别为0.39±0.09、0.29±0.05、0.26±0.04、0.16±0.01;衰老基因P21蛋白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1.09±0.23、1.32±0.12、1.54±0.03、1.86±0.06;金属蛋白酶MMP13蛋白表达YI、YH、OH、OI组分别为0.59±0.11、0.68±0.13、0.88±0.15、1.11±0.18。在LC3Ⅱ/Ⅰ、P21、MMP13表达中,YI与YH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OH与OI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身血液循环可以影响椎旁肌肉退变,年轻血液环境可以延缓年老小鼠脊柱椎旁肌肉衰老退变。  相似文献   
24.
25.
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与常规器械治疗半月板损伤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将38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按纳入和剔除标准分为常规器械(CI)和射频汽化仪(RF)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关节积液、膝关节屈伸度改善程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射频汽化仪组的手术时间为(28.50±2.97)min,明显少于常规器械手术组的(41.00±7.49)min,且RF组术后关节积液发生较少,为(6.0±1.41)ml,RF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为(25.61±12.62)°,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为(40.0±10.55)分,均优于CI组的(15.55±10.01)°和(32.35±5.71)分结论使用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具有手术操作更加简单易行、创伤小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21例经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后凸畸形的矫正、伤椎压缩程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期内,植骨块和固定器位置良好,骨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术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24.6±8.7)°,术后为(5.4±4.3)°。术前受伤椎体压缩程度为(43.5±16.6)%,术后为(7.4±6.2)%。16例伴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按Frankel分级达到D级或E级。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术侧腹股沟周围皮肤麻木3例。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具有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出现上肢外展上举受限,将患者分为受限组(15例)和未受限组(240例)。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椎疗效。分析影响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 2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15例术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8.8±1.7)分提高至(13.8±2.3)分;颈椎NDI评分由术前平均(9.7±2.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1.5)分。术后C4~5椎间盘退变评分、C_(4~5)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量受限组与未受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组中,术前C_(3~5)脊髓信号改变比率为8/15(53.3%),明显高于未受限组的3/2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限组者中,手术节段≤2个者上肢受限发生率(3/15)显著低于手术节段3个者(12/1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多节段减压手术及术前C_(3~5)脊髓高信号为术后发生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8.
摘要 背景:以往支架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实验大都存在骨软骨耦合界面修复不良的情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单侧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后,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体观察见复合缺损区完全修复,局部无凹陷,新生组织和周围组织融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缺损区由新生的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细胞柱状排列,极性好,软骨陷窝明显,骨缺损区由骨样组织修复,新生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宿主骨界面耦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和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空白组(P < 0.05)。说明诱导分化的自体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能成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复合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软骨复合缺损修复方法。 关键词:动物源性;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修复;缺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5 (12): 2265-2269.  相似文献   
29.
1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7年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左膝关节肿胀,经休息和理疗症状好转,后又反复发作。近1年多症状逐渐加重,膝关节肿胀明显,影响生活。在当地医院反复做膝关节穿刺,每次抽出约100 ml暗红色液体,抽液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符合入选和剔除标准病例92例,随机并结合病人意愿分为两组,21例采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植入术 (Coflex组),71例采用单节段后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 (PLIF组)。统计分析两组的住院日、手术时间、失血量、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ROM。【结果】 Coflex组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少于PLIF组 (P < 0.01);末次随访两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均小于术前 (P < 0.01),术前、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Coflex组手术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70),末次随访PLIF组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术前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50),Coflex组末次随访ROM明显大于PLIF组 (P < 0.01);末次随访Coflex组上邻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63),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术前 (P = 0.02),术前两组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61),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Coflex组 (P = 0.02)。【结论】 单节段棘突间Coflex 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无明显差异,但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较少;棘突间Coflex 装置能保留可控的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并有效减少上邻节段椎间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