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生物催化或生物转化的方法生产药物的组分已得到广泛的认同 .在生产小分子的药物及中间体时 ,生物催化或生物转化和传统的化学方法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非常有效地不对称合成手性化合物 .本文主要对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和裂解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相似文献   
12.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ush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种新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ICU及急诊科应用此法做了20例手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胎儿第4脑室孔闭塞(Dandy-Walker)综合征诊断效果的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2月该院住院分娩,且采用超声疑诊胎儿后颅窝结构异常病例48例,均进行产前超声与MRI检查。结果超声声像图表明小脑蚓部缺失,小脑半球分开,第4脑室和后颅窝池相同并扩张;小脑蚓部超声各测量值随孕周增加而增加,且与孕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5(宽度)、0.966(前后径)、0.984(上下径)(P0.05)。MRI声像图显示小脑延髓池与第4脑室彼此相通及空间相对增大,小脑半球分离,后颅窝明显扩大,幕上脑积水。以尸检或随访获得的最终诊断结果为标准,超声和MRI技术对Dandy-Walker综合征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检查与MRI对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诊断能有效反映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均有较好的声像图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脑组织中TGF-β1、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细胞凋亡也相应增加,在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TGF-β1与Caspase-3主要在缺血周围区表达,TGF-β1表达增高较快,在再灌注24h达高峰;Caspase-3表达增高较慢,在48h达高峰。结论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是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脑缺血诱导了TGF—β1与Caspase-3的表达,TGF—β1表达高峰早于Caspase-3出现。恰当时间窗内对TGF-β1、Caspase-3的干预将是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探讨其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和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涉及到不同年龄,男性多于女性,静脉注射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导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临床应用时应该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对严重烧伤病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35例严重烧伤病人,分为脓毒症组(20例)和非脓毒症组(15例)。分别于两组患者伤后1d、5d、10d、15d、20d、25d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T淋巴细胞。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4、6、8(IL-2、IL-4、IL-6、IL-8)、TNF-α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其凋亡率。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伤后1d、5d、10d、15d、20d、25dT淋巴细胞的TNF和IL-2、IL-4、IL-6、IL-8的分泌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伤后1d、5d、10d、15d、20d、25d,脓毒症组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而其凋亡率呈相反趋势(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73,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处于抑制状态;T淋巴细胞凋亡参与了脓毒症细胞免疫素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PCDH10基因是原钙粘蛋白细胞粘附分子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PCDH10基因甲基化及其在子宫颈癌癌变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现对宫颈癌中PCDH10基因甲基化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1]。运动人体科学也不例外,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研究。然而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髌骨脱位临床多指髌骨部分或完全脱出股骨髁间沟,滑移到股骨外髁的外侧,是膝关节的常见疾患之一。髌骨脱位常在髌骨的内外侧力量不均衡和下肢力线发育不良的基础上发生。我们总结国内治疗经验,针对外伤所引起髌骨脱位的发病机理和髌骨的稳定性依靠其内外侧动力平衡的原理,采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 内侧关节囊紧缩术治疗外伤性髌骨脱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