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尝试将数字孪生(DT)技术应用于人体骨骼分析,探索人体骨骼DT体开发的框架及其关键技术。方法:针对人体腰椎骨骼,利用虚拟现实(VR)动作捕捉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采集人体重要位置处的数据,将所得大量实时传感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类、筛选、约简与计算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关键数据。通过人体反向动力学与生物力学算法对关键数据求解得到目标骨骼的空间方位信息与力学信息,将部分传感器数据与计算结果融合后对目标骨骼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目标骨骼的各种生物力学性能,并利用代理模型技术对未知姿态下骨骼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预测,最后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将所得性能数据建模渲染得到真实骨骼的高保真DT体,实现对腰椎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忠实孪生映射。结果:人体DT构建系统包括物理装备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值计算系统、数据融合系统、仿真预测系统、孪生显示系统及数据存储系统。通过各系统协同作用,利用穿戴式VR设备和少量传感器即可实时计算出目标骨骼的生物力学性能,结合实验数据对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评估、预测及反馈控制,实现对目标骨骼实时的健康监测。结论:基于DT技术可实现人体骨骼实时动态的高保真数字化显示和...  相似文献   
92.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4岁。因颈部疼痛不适4年,右上肢体麻木、放射痛3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酸痛,颈背部僵硬,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以劳累后明显。3年前出现右肩部及右上肢放射痛,偶感右手麻木,夜间疼痛明显加重。曾在当地医院以“肩周炎”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近期,患者感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口服止痛药物未见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3.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鉴别肝细胞性肝癌(HCC)冷冻术后肿瘤坏死、残留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冷冻治疗的27例肝癌患者共30个病灶行T1 WI、T2WI常规MRI平扫、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冷冻前、后MRI信号改变.对HCC一般特征与ADC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冷冻前后正常肝脏、肿瘤组织及术后坏死、残留组织的ADC值.结果:冷冻坏死的肝肿瘤组织在T1WI图中呈稍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等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活性残留肿瘤14个(其中12个肿瘤直径>5.0 cm),残留率为46.7%.b值=800 s/mm2时,ADC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术后残留肿瘤组织(0.98±0.17)×10-3 mm2/s、术前肝肿瘤组织(1.03±0.20)×10-3 mm2/s、正常肝组织(1.14 ±0.07)×10-3mm2/s、术后坏死肿瘤组织(2.07±0.23)×10-3 mm2/s.肝肿瘤组织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肝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不相关(r=-0.10,P=0.614),与直径范围,肿瘤分期、是否远端转移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有关(P<0.05).肿瘤坏死区ADC值与术前肿瘤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残留组织ADC值与坏死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3),与肿瘤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92).结论:MRI-DWI能有效鉴别肝癌冷冻术后的病灶坏死及残留,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外周血单核细胞To11样受体4(TLR4)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3例肾移植手术1年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前、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百分率,并与20例未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较,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百分率[(30.45±5.17)%]显著高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6.01±0.93)%,P<0.01]及正常对照组[(7.15±0.85)%,P<0.01];MP冲击治疗两周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TLR4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其下降程度与激素治疗敏感与否有关.结论 TLR4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中表达上调,TLR4水平的监测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CD80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初次肾移植受者32例,术前群体反应抗体检测均阴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1、4、7、14、21、28、3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的百分率;根据肾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排斥与否将患者分为排斥组(7例)和无排斥组(25例).10例PRA阴性健康成年志愿者标本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排斥组肾移植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值为(8.03±0.84)%、(0.85±0.31)%,无排斥组为(6.14±0.85)%、(0.84±0.39)%,正常对照组为(6.37±0.56)%、(0.85±0.35)%;排斥组TLR4表达显著高于无排斥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无排斥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3组间CD8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患者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在移植术后第4天开始出现升高趋势,排斥组为(16.50±1.02)%、(7.82±1.66)%,无排斥组为(11.60±0.98)%、(2.26±0.96)%,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第7天左右达高峰,排斥组为(36.40±4.86)%、(9.53±1.97)%,无排斥组为(22.70±3.45)%、(1.87±0.72)%;随肾功能恢复逐渐回落,排斥组于第35天降至(7.10±0.82)%、(0.87±0.57)%,无排斥组第21天降至(7.20±0.76)%、(0.81±0.37)%;与无排斥组比较,排斥组TLR4、CD80表达峰值较高(P<0.01),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TLR4高表达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TLR4、CD80在肾移植术后早期上调,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二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二期前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手术治疗18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3~72个月.一期前路术后JOA改善率51.7%,二期后路术后随访时JOA改善率50%.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 采用二期前后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8.
腰椎退行性疾病ISOBAR动态固定早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指征、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自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L4、5)28例,随机分为常规减压加ISOBAR动态固定组(治疗组14例)和传统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对照组14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4.6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对照组术后L4、5及L2~S1节段的ROM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相邻节段L3、4、L5S1的(活动度)ROM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术后各节段和L2~S1的ROM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SOBAR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动态固定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融合技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9.
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DH ) 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可采用手术治疗缓解症状.LDH 手术方式主要有开放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化学溶解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或切除术、显微内镜椎间盘摘...  相似文献   
100.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手术入路有经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存在各自优缺点。目的:探讨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3例,分别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双侧入路组208例)或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单侧入路组175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目测类比评分并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填充量、X射线照射次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25-98个月(平均43.3个月)的随访。(1)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射线曝光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入路组(P <0.05)。(2)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内目测类比评分、ODI功能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